张可久的卖花声与怀古这两首曲有何异同

2025-01-24 07:07: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首曲子意境和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有同工之妙。“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诗描写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变化,追怀遗迹抒发今昔之感,本曲也是通过盛衰对照兴发无限感慨。不同的是,刘诗显然侧重于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本曲则更多地着墨于往昔的繁华盛事。开头采用鼎足对平列三事,描述帝王和富豪穷极奢糜的生活: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之上,御道长通,古柳葱郁,江中龙舟巡游,声势威赫。三句都是仅点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结局,但寓意不言自明:大起宫室,广声色,必将自取败亡。三个人物都是后人熟知的因斗豪而自取败亡的典型。秦始皇造新宫以行乐,阿房尚未竣工,暴秦丧钟已响,倏尔灭亡;西晋石崇富比王侯,矫狂无羁,家中以烛代薪,红锦五十里,结果因财致害被诛东市;隋炀帝凿运河、修御道、植杨柳,每年巡游,从者多达数十万,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不堪回首”四字寓无限感慨于隐约之间,含而不露,随后缘情布景──“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境界全出。第二首开头三句与前首相同,也是鼎足对平列三事,“美人自刎乌江岸”是霸王别姬的惨烈情景,“战火曾烧赤壁山”是吴蜀破曹火烧赤壁的壮观场面,“将军空老玉门关”则是班超投笔从戎,远征匈奴的事迹。与前首相较,后一首曲开头三句寓意更深,几近不可捉摸,但,“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一语出,前后对比,读者即可恍然感悟:或轰轰烈烈的大欢喜,或感天动地的大悲痛,走来走去也还是帝王将相、英雄美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黎民在帝王将相的举手投足间饱尝苦难,痛苦呻吟,可是,王公贵族长久,黎民百姓短暂,翻遍书册,哪里有穷人的影子?山川呜咽,苍生挥泪,压不住始皇狂傲的笑声,生民涂炭,哀鸿遍野,比不得虞姬的三滴清泪。掩卷而思,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都不能不一声长叹。两首曲子颇多相似之处,又很能各尽其妙,同中见异。都咏史用典,前者寄托历史兴衰之感叹,后者为生民鸣不平,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立意更深。两曲都采用对比手法,前者以凄清景象和繁华盛事对比,后者以普通百姓和帝王将相对比,后者有力,而前者由情及景,更富有诗歌的韵味。语言上,两曲都凝炼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不堪回首”和“ 一声长叹”意味悠长,含不尽之意。前曲典雅工巧,代表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后者不避口语,如“战火曾烧赤壁山”、“读书人一声长叹”,畅达泼辣,几近俚语,脱口而出,妙语天成,有前人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体现了“曲野”的本色精神。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望采纳,相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