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区的七星岩是有不少神话传说的 借得西湖水一圜,
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
画幅永留天地间。
肇庆七星岩的美,人尽皆知。七星岩的由来自古就被赋予了绚丽的神话色彩。据说,它与上天还有几段“奇缘”哩!
女娲补苍天 驱石落人间
远古时代,黄帝的孙子颛顼与炎帝的后代共工一同争夺天下,在斗争得难分难解之时,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不周山被拦腰折断。天地随之发生巨变,山川移动,河水倒流,天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女娲目睹人类遭受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众神帮女娲拣选了数不清的五彩石,女娲则在天台山上架起大火足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七块补天巨石终于炼成。这七块巨石通体熠熠生辉,闪耀着五彩光芒,众神见了都啧啧称奇。
女娲召集众神商量:“天边塌陷、星辰坠落,只有把巨石运去补上,人间才能重生。此去路途险恶,诸神谁愿担此重任?”话音刚落,七位神仙立马上前一步领命。女娲非常满意,她交给每人一条赭鞭,说:“有劳各位!只要挥动此鞭驱赶,巨石便可随祥云一同抵达。”七神接过赭鞭,便在夜色中腾云驾雾而去。
话说七位神仙挥鞭驱石,一路顺风顺水不知不觉到了西江口。他们俯视大地,只见大江如白练一般蜿蜒,江两岸青山绵延,美景无限。诸神看得痴了,一时竟忘记了赶路。忽然,不知从哪里吹来了一阵无名狂风,直把巨石吹得摇摇欲坠。众神赶紧扶稳,接着挥动赭鞭驱赶,谁知巨石纹丝不动,祥云仿佛也着了魔似的不听使唤,寸步不行。风越刮越大,神仙们愈发着急,将手中的鞭子挥得“啪啪”作响。突然,只觉得手中一轻,鞭子挥断了。神仙们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这时,一阵更大的狂风吹来,众神连眼睛都睁不开。只听见 “轰隆隆”几声巨响,吓得他们赶紧睁开双眼看个究竟:天啊,七块巨石竟然不见了!环顾四周,哪还有巨石的影子。莫非它们被大风吹落入了人间?神仙们往下一看,果然,只见茫茫沧沧的雾海中,七块巨石已变成了七座俊秀的山岩,正和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
“妙哉!妙哉!”一神仙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此话怎讲?”众神仙表示不解。
“诸位请看,此七座高耸的山岩,前六岩并排而列状若贯珠,后一岩横控期背,像不像北斗七星?此乃仙境落人间呀!”
“正是!正是!无怪乎巨石不走,上天有意让其长留人间壮美景啊!”神仙们无不额手称庆,为七座山取名“七星岩”。
女娲知道此事后并无怪罪七位神仙,反而庆幸又为人间多造了一处奇观胜景。女娲很快又炼出了五彩巨石,成功将天补好了,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末诗人陈恭尹曾作诗记录:
娲皇未补星辰漏,
神人驱石为云走。
赭鞭挥断云不走,
天风吹落西江口。
铁拐李踢落星宿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七星岩的阆风岩上有一个大脚印,脚印旁有一个洞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决定在天庭大摆筵席,欢宴百神。
时辰未到,各方神仙就早已在南天门等候。有能歌善舞的七仙女,有神通广大的八仙,只见嫦娥抱着玉兔、北极仙翁携着北斗七星腾云驾雾而来……
佳期吉时一到,钟磬齐鸣,鼓声咚咚,仙乐缭绕。神仙们纷纷落座,忽闻异香扑鼻,只见酿酒大仙正命小厮将一坛坛美酒呈上席来。嗜酒如命的铁拐李早已嘴角流涎,他迫不及待自倒一杯,一饮而尽。同伴吕洞宾扯他衣角劝道:“玉帝还未先饮,何必如此猴急?”铁拐李咂着嘴说:“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不管那么多!”说完扬起脖子又是一杯。
宴席上佳肴美馔、蟠桃仙果,应有尽有,神仙们觥筹交错,好不热闹。铁拐李只顾喝酒,不知不觉已耳酣脑热,光秃秃的大脑门油光可鉴。这时,他摇摇晃晃站起来,杵着拐杖挨到北极仙翁的身边,欲与之碰杯。北极仙翁素爱美酒,但从不贪杯。此时,他正端起酒杯细细品尝,七件宝贝——北斗七星就摆在身后。谁知铁拐李醉意阑珊,一趔趄,竟一脚踩在北极仙翁的宝贝上,更要命的是拐杖也在上面杵出了一个深深的洞眼。见此情景,北极仙翁心疼不已,唉呀呀地连声叫唤。
“几块破石头,值得如此大呼小叫?改天我赔你就是。”
“你如何赔?你不过是个瘸腿的乞丐!”北极仙翁气极败坏,将铁拐李的“家底”也揭了出来。
北极仙翁这回可捅了大娄子。铁拐李平生最忌讳 “瘸”、“乞丐”这些字眼,但凡被别人戳到痛处绝没有轻饶的。只见他涨红着脸,二话不说抬脚就向北斗七星连番踢去,北极仙翁的宝贝就翻着跟头坠入云雾,瞬间不见了踪影。
北极仙翁气得七窍生烟,指着铁拐李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一拂袖驾起祥云就往北斗七星消失的地方赶去。宴会上一阵骚动,玉帝也被惊动了。
北极仙翁很快回到了天庭,他径直走向玉帝,声泪俱下地诉说所见。原来北斗七星落在人间一个叫端州的地方,已化作了七座山岩。玉帝闻知也十分生气,便与北极仙翁联袂前往端州看个究竟,打算回来后再好好惩罚铁拐李。
谁知玉帝到了端州,看见湖水怀抱着七座岩峰,水清山秀、景色如诗似画,更胜天上仙境。玉帝不但怒气全消,更因多了一个游乐的好去处而高兴,便对北极仙翁说:“这里真是天地难寻的好地方,就此算了吧!你少了的七颗星星,就叫女娲娘娘替你炼过吧!”北极仙翁听见玉帝如此一说,只好遵命,铁拐李也因此逃过一劫。
如今,天上的北斗七星依然璀璨夺目,端州的北斗七星则成了岭南的一处人间仙境,被称之为“七星岩”,铁拐李留下的大脚印和洞眼至今还清晰可见。
渔翁垒石造蓬莱
亿万年前,端州是一片茫茫的浅水海湾,岸上渔村点点,勤劳勇敢的端州百姓世代靠捕鱼为生。
大海的性格喜怒无常,有时突然掀起惊涛骇浪,将捕鱼的船只打翻,把岸边的房屋摧毁。渔民们深受其苦又无计可施,唯有暗暗祈求大海少发淫威,让他们多过几天安稳日子。
这天,可怕的大海又吞噬了他们的渔船,船上的三兄弟再也没有回来。渔民们面对汹涌的大海,共同陷入了沉思……良久,一位威望很高的老渔翁开口说道:“不能再等了!要想渔船有处避风、房屋不受侵害,惟有在暗礁上垒石筑山。”大伙都觉得老渔翁说得有理,纷纷响应,于是,浩大的垒石造山工程开始了。
男女老幼齐上阵,他们从山上开采石头,然后用船运到暗礁处,一点一点地堆砌。眼看石山将露出水面,哪知一个巨浪扑来,石山就没了踪影。渔民们并不气馁,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在推着他们继续向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端州百姓的行动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起初,玉皇大帝非常不解:这些蚂蚁一样劳作的人们想与大海抗衡,真是蚍蜉撼大树——太自不量力。当看到他们垒了一年又一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依然孜孜不倦、誓不罢休时,玉皇大帝的心终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命令大力神去帮助他们。
大力神来到星宫,挥鞭驱赶七座星石,腾云驾雾来到端州。在海湾上空,大力神找准位置将星石一推,七座星石便翻着跟斗跌入海中。大海鼓噪着、翻腾着。在飘渺如纱的薄雾中,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在海面上盘旋滚动,不停地冲向蔚蓝的天空,“轰隆——轰隆——”海底深处的沉雷滚动着,刹那间,七座苍翠的山岩跃出了海面,婷婷玉立……
“仙助也!仙助也!”端州百姓惊奇地大叫,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石头,在老渔翁的带领下虔诚地跪下磕首。老渔翁喜极而泣,向天长呼:“感谢老天爷赐此蓬莱仙境,吾等感恩不尽啊!”玉皇大帝见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渔船有了避风港,大海也少了兴风作浪,端州渔民过上了平安富足的生活。
斗转星移,昔日的海湾早已消失,但玉皇大帝赐予的“蓬莱仙境”依然矗立人间,那就是闻名遐尔的肇庆七星岩。 端州区是广东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座落在广东省的中西部、 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居西江的中下游。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是粤西与珠江三角洲的交汇处,粤港澳通往广西、云南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北回归线南侧,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2.10℃, 因而冬不见雪, 夏不见酷。
七星岩风景区位于市中心北约4公里处, 1982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由于地处热带,石灰岩易于溶蚀,从而发育成地下洞、钟乳石、石笋、岩洞、石芽、石柱、石林等,使七星岩的景色更加绚丽、奇特、雄伟,有着浓郁的南国韵味和情调。景区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岩,分别是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坡岩。峰岩陡立峻峭,妖娆多姿,好像点缀在天空中的北斗七星,故称七星岩。星湖烟波浩瀚,总面积达649万平方米,湖堤长达20多公里,串起数个翠绿的小岛,景色十分宜人,国家体委在该湖建有划船基地。
历史渊源
古诗云:“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为云走;赭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 传说七星岩乃北斗星所化,流传千年至今,历代文人墨客赞叹秀丽的七星岩是由天工造化和人工巧琢两者结合的产物。如:约1400年前《南越志》里写道:“有石室,自生风烟,南北二门,状如人巧。意者以为神仙之下都……”,如唐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在石刻《端州石室记》就描述了石室洞人间仙境,盛赞石室奇妙景趣。清代武将吴联诗:“七星峰连,洞壑云烟。居天北斗,峙地巍然。岭南胜迹,蓬莱比肩。携尊较射,优焉游焉。归去来兮,书以纪年”。自唐以来,各朝代文人墨客对七星北斗,人间仙境都有不少诗文、题刻。
基本内容
《七星岩的来历之一》、《七星岩的来历之二》、《七星化作七星岩》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1、 口头传说。
程东桂,男,1916年生,肇庆市郊人小学毕业,口述《七星岩的来历》,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黎辉,男,干部,口述《七星岩的传说》,杨然华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覃天祐,已故,口述《七星化作七星岩》,刘伟铿、覃志端1987年整理收集于《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
2、 有关书籍记录。
由丘均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肇庆民间故事》集有《七星化作七星岩》神话故事。1987年由刘伟铿、陈锦润、覃志端等人采编的《肇庆端州区民间传说故事集成》集有《七星岩的来历》《七星岩的传说》《七星化作七星岩》等神话故事四则。
传承谱系
自古代以来在肇庆市端州区、高要、鼎湖等地区民间广为流传
基本特征
1、七星岩传说是端州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曲折地反映了西江土著民族与诞生于川的女娲等原始氏族的关系,这正可以与近年来一些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提出的我国古人类由云南向金沙走廊,东海走廊扩播的学说互相印证。既然七星化作七星岩的故事起源于远古,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江文化在古代已经兴起。可见,西江源远流长,肇庆历史悠久。
2、七星岩传说在端州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情节生动、趣味性强,保留了民间语言鲜活、生动、风趣的特点,故事结构紧凑,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主要价值
1、民间文学价值。作为流传在端州的一个民间传说,“七星岩”传说集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对民间传说具有重要作用。
2、历史经济价值。对本地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神话传说作宣传,可以对本土文化的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肇庆七星岩观光,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县(市、区)级专家论证意见
星岩美景自古以来闻名遐尔,有关七星岩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为本地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人墨客均留有诗句,可为佐证。宋著名诗人黄公度《题石室岩诗》中“天上何时落斗星,化为巨石罗翠屏”,和“欲访仙子问中诀”,分别指北斗七星化作七星岩和帝觞百神的传说。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吴国伦有“圆屋山形应七星,北斗胡为傍南奥”诗句;陈献章著有《双凤石》诗二首;清代全祖望的《禾花仙女歌》;阮元的“五羊仙人来何处,必从此峡骑羊去”;以及陈恭尹的“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为云走。赭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诸如此类,都与七星岩传说有关,可谓数不胜数。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意推荐该项目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端州区没听过什么神话传说,不过历史传说很多,端砚非常有名。 包公不持一砚归 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称包公)被调来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长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的事。为了弄个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约了当地一名开明绅士徐乐天,一起前往砚工最集中的黄岗村,了解砚工的生活情况。他们进了村,就听到从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走近一看,只见砚工们三三两两,正在聚精会神地凿砚坯、刻图纹。包公瞥了一眼,只见茅棚破破烂烂,不堪风雨,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这时一个老艺人边雕刻边叹气,埋怨官府要砚多而付钱少。有的年轻艺人还大骂官府没良心,不管砚工死活。他们的话,包公一一记在心里。 回到衙门,包公立即派包兴去找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个张考文做了10年书吏,专用端砚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他一听包公问起端砚的事,顿时眉飞色舞,以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样货色,便阿谀奉承地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他说:“今年上边要的贡砚我已准备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数。这块砚请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将陆续送上。”包公一听,心里全明白了。本来上面规定,端州每年只送10块贡砚(据宋元丰王存著《九域志》称,“端州岁贡砚十”),而地方官吏却层层加码,扩大贡砚数目。这沉重的压榨剥削,害苦了砚工,中饱了私囊。他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吓得张考文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包公让张考文把历年经办贡砚的情况作个说明。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贪官、劣绅借进贡端砚为名贪污勒索、加重砚工负担的实情招认出来。 包公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开明士绅也表示拥护。经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 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也成为沙滩。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的。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在广州至肇庆必经之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 端砚闻名于唐代 唐贞观时,有一年一位广东的举子上京应试,当时京城西安正值大雪纷飞。考试那一天,那位举子带着端砚进了考场,因天寒地冻,手脚都有些麻木了。考生们在考场里紧张地磨墨,但刚磨好,正蘸墨挥笔之际,墨汁却冻结成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拚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监考官见状也搔首摇头,爱莫能助。就在这时,一个监考官却像发现奇迹似的,站在广东那位举子面前,只见他挥笔疾书,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还油润生辉。监考官越看越感到惊奇。考试刚结束,他马上从这个考生手里将砚拿过来,左看右看,并亲自蘸墨挥笔,写出来的字,墨迹鲜艳夺目。监考官爱不释手。后来从举子的口中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于是将此砚视为奇宝,并立即启奏皇上。皇帝试用后发现果然不错,顿时龙颜大悦,把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也就名扬天下。在未有钢笔和铅笔的年代,磨墨然后作书,文房四宝对某些人来说实在和布帛、菽粟、水火一样为生活所需。 麻子坑的由来 清代乾隆年间,端州有个石工叫陈麻子,他不仅有采石的专长,还喜欢打猎。有一次,陈麻子在德岩采石,突然在树丛中发现一只野兔,陈见甚喜,急起追之,野兔向一堆野草灌木丛中窜去。陈麻子拨开树丛,发现里面有一个水洞,野兔究竟哪去了?陈麻子跳下洞中,水浸到胸部。他感到很奇怪,心想难道兔子会潜到水里?他为了弄清洞内情况,便把伙伴们叫来,齐心合力,花了20多天时间将洞水汲干,发现洞中的石同宣德岩的砚石很相似,不仅石质幼嫩,而且一块小小石璞便有石眼五颗之多。他们马上将此石雕刻成砚,并命名为“五星砚”。这方砚台,论石质仅次于水岩、坑仔岩砚石,而高于其它各岩。因这里是陈麻子发现的,于是称此岩为“麻子坑”。从此,麻子坑以石质优良、石眼又多而闻名于世。 米芾得砚 米芾爱砚几达狂颠地步。他做书学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镇,是端砚的发祥地。白石村在古代由黄岗村的应日坊、文星坊、大德坊、惠福坊组成。其中,惠福坊有历史悠久的“端砚行”。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刻石雕砚为生,被称之为端砚之村。现有村民280多户,约1000多人,村中90%以上的人从事与端砚有关的工作。关于端砚与砚村的来历,肇庆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白石村有个好客的渔翁。一天,他家来了一位老石匠。为了款待客人,渔翁拿起渔网来到西江河捕鱼。正当他在江边撒网时,忽见天空祥云缭绕,接着又见一对紫色的凤凰飞落江上,转眼便无影无踪了。渔翁感到十分惊奇,忙收紧渔网,发现网中有一块紫色的石头。那紫石质地细腻、滋润、晶莹,渔翁便拿回家送给老石匠,并述说得石经过。老石匠把紫石刻成一方端砚并雕上两只凤凰。据传,这方砚便是端砚的始祖了。说来也怪,这方砚每逢阴雨晦冥时,砚堂中便凝聚一片水雾,不需注水即可磨墨。更奇怪的是:用这方砚磨墨,寒冬腊月不凝结,炎夏酷暑放上十天半月也不干涸。于是,这方砚便闻名遐尔,被视为宝物。后来,白石村的村民都纷纷来到羚羊峡斧柯山上挖掘“紫石”,刻制墨砚,这项工艺从此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衣食所依,并且出了不少端砚名家。罗星培、罗均培、程泗、程文等制砚名家,就是来自白石村。
贞山位于四会的西南面3公里处,海拨649米,风景区内林木茂盛,山清谷幽;清泉瀑布,云蒸霞蔚,有如人间仙景。 贞山原名广正山,后来改名为贞山还有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唐代此山下的一个小村里有一户文姓人家,老夫妻膝下无儿女,后来夫妻俩梦见一朵雪白的荷花飘然而至。不久后妻子就生下一个女婴,满月时,夫妻俩为女儿订下了亲事。长大后,姑娘的未婚夫却在上山砍柴时为虎所害,文姑娘毅然过门夫家服侍公婆,但当地的几个纨绔子弟见文姑娘窈窕貌美,几番调戏,文姑娘只得进广正山躲避。一天这几个无良男子进山企图施暴,文姑娘见已无退路,便纵身跳下深潭而亡。这时仙乐齐鸣,众仙姑踏云而至,托起文姑飘然西去。接着,天空飘下一张黄纸,上书:“贞山一片石头白,一片贞山白石头;人为多情头发白,贞山头白为谁愁?”从此,广正山便更名为贞山,文姑娘跳潭处名贞崖。在贞山的周围,还有化身潭、仙鱼、仙螺、石碗、石麻篮等胜迹。 娲氏补天炼石头,错留七块落端州 五鼠运粮成米洞,八仙留脚印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