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和干预市场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 ——————————————一方面,市场经济利用人们追逐财富的本能不断加速这部机器的运转,另一方面,又不断造成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有效总需求的发生。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物价下跌,资金链条断裂,亏含工厂停业倒闭,生产萎缩,全社会就业减少。为了制止物价下跌、生产萎缩、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不利局面,几乎所有的政府都采纳了凯恩斯的理论,增加公共财政投资,以拉动经济复苏,或者是增加降低利息,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刺激经济回升。但是,在经济高歌猛进的形势下,好景不长,宏观经济又一次超过了临界点,激发了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再次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甚至是金融风暴和社会动荡。因此,世界上大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在实行扩张和紧缩政策之间来回奔波;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始终在主张市场自动调节,还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之间争论不休。但是,即便费尽心机,梦寐以求的供需均衡常常是昙花一现,维持的时间极其短暂。在两难选择中,生产力遭到了的破坏,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和生活受到严重损害,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断给人以惩罚。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人们对市场认识的樱岩不断加深,以及新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建立,国家对市场机制的调控和干预职能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上世纪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或称里根自由经济思潮确实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坏作用,直至今天还在影响着一些头脑简单的经济学者。 国家对市场机制进行调控和干预的目的,一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防止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可能为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三是缓和因分配不合理而加剧的社会矛盾。 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市场供求以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诸要素之间的大体均衡。均衡不代表最快、最好、最优,而是表现为一种稳态,是相对于不稳定而言,追求高速发展是一厢情愿,其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GDP指标和市场价格相关联,一般地说,在物价高企的阶段,GDP指标增长也快,反之在物价下跌阶段,增速就减缓甚至增速下滑。其实最理想的是实现物价稳定基础上的GDP增长,但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调控和干预市场机制的主要对象是构成市场机制的内在要素,即通过对货币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价格机制的调控和人为干预,实现人们所预期的结果。 调控所采用的手段是经济诱导和经济强制。采用经济诱导如利用价格、利率、税收、工资等经济信息进行导向;采用经济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法律制度等影响供求和竞争机制,或者通过调节分配的渠道以影响或改变市场主体的交换行为,最终调节市场机制的运行轨迹。 调控和干预市场机制的另一层面,就是监管。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管制与摆脱管制总是形影不离的,市场主体为着自身的利益,总是以各种创新的手段,在合法的旗帜下不断寻求摆脱管制的新途径,而市场监管则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日臻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一些善于投机经营的从业者,总是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以设立金融工具为名,销颂笑试图逃避制度监管和限制,因为这里不像在货物交易市场那样被容易识别。发生在美国的次级贷债券、高杠杆金融衍生工具,外表尽管美丽,其实都是金融陷阱,专门用来引诱象我国“中投公司”一类的投机者。 但无论如何,调控、干预、管理市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和保证市场经济有一个健康、稳定、和谐的运行秩序。但能否实现人们所预期的效果,则取决于人们的预测和判断是否符合实际,运用的调控手段和时机是否恰当,组织实施是否得力。一句话,就是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免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就这一点来说,它决不会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相异。最近著名的金融大鳄索罗斯先生在回答某高校一院长的提问时就明确指出,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和国际间的密切合作,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1929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bea9540100e76b.html
管理社会经济秩序,管理国家货币,控制物价的波动。
掌握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