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20日,在马六甲,东姑阿都拉曼率领的独立谈判代表团,成员也包括马华的敦李孝式,从英伦凯旋归来,就在马六甲这里,宣布独立谈判成功,宣布马来亚将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殖民地统治。
敦阿都拉萨, 或者敦拉萨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阿都拉萨出生于彭亨州,少年时期曾在著名的霹雳州江沙马来学院就读。较后获奖学金在新加坡莱佛土学院攻读。1950年在英国考获法律学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
他于1950年参加巫统,并且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51年出任巫统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参加我国首次全国立法议会之大选。1956年,联盟代表团前往英国谈判独立,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除了副首相职位之外,他亦曾兼任乡村发展部长,国防部长之重要职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发生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阿都拉萨出任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东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职位,并且署理国防及外部长。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这一路来,原本由巫统,马华和印度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挫,损失了许多席位。敦拉萨进行活动之下,最先在砂劳越与人民联合党,较后则槟城民政党,霹雳州人民进步党,以及泛马回教党,组成了州和中央联合政府。于是,国民阵线组织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关系方面,阿都拉萨积极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官式访问北京,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之协定。而在7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四次之全国普选。
这次之大选,国民阵线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154个国会席位中,赢得了135个席位。而在州议会方面,全国360个席位中,国阵赢得了215个席位。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这可说是阿都拉萨的一项辉煌的成就。
在应付五一三事件以后的国内动汤局面,阿都拉萨所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减少政党的政治活动手段,去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国民阵线的成立,乃基于这一精神,而国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此一策略获得了成果。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巫统的地拉。
在巫统里头,当东姑担任主席,阿都拉萨乃担任署理主席,当阿都拉萨任主席后,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迈医生担任。但敦依斯迈医生于1973年8月突然去世。于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萨于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时在伦敦逝世。
阿都拉萨的长子纳吉在阿都拉萨逝世后,积极参政,并在政坛上一路青云直上, 2003年, 马哈迪从政治退休后,纳吉就出任马来西亚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 拉哈诺雅
职业 律师
政党: 巫统
副首相:
-依斯迈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迈:著名医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级助理总监拿督哈芝阿都华合
东姑阿都拉曼与各族群代表联合组成的代表团,准备和英国人谈判独立事宜。左起拿督聂阿末、依斯迈、拿督阿都华合、拿督莫哈末锡、李孝式、拿督阿都哈兹和拿督阿都拉萨(图发不上来)。
陆军首长阿都阿兹,调升国防卫队首长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讯)副首相兼国防部长拿督斯里纳吉宣布,原任陆军首长丹斯里阿都阿兹再纳,将从今年2月1日起擢升为国防卫队首长,以填补原任国防卫队首长丹斯里莫哈末安华。
莫哈末安华将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陆军副首长拿督莫哈末伊斯迈,将於2月1日获得擢升为陆军首长职位,填补阿都阿兹所遗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陆军副首长的空位,则由陆军战场首长拿督马索再纳替代。
“原任马六甲区陆军分队第三基地少将拿督祖基菲,则擢升为陆军战场首长一职。”
他说,砂拉越州古晋区分队第一首长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将,则擢升为中将,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国防部卫生服务局总监拿督苏莱曼阿都拉,则擢升为中将,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华(57岁)在梳邦再也空军基地一项为他而设的欢送会上建议说,海陆空三军首长的职位任期应该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个人认为,三军首长可以在首年探讨本身计划落实的目标,第二年便著手实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巩固,从而提升国防卫队的形象和人力资本的发展。
(星洲日报·2007/01/31)
敦陈祯禄(1883-1960)是马华公会的缔造者,创会第一任总会长。
他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献身人群的爱国主志士,始终以身为马来亚人民为荣,坚持自己是马来亚华人,更是马来亚华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与发扬种族和谐合作,以建立一个马来亚人的马来亚国家的政治先知先觉者;与国父东姑合作,领导争取马来亚独立建国,为马来亚各族公认的开国元勋。
敦陈祯禄1883年4月5日出生于马六甲。
从他的高曾祖陈观夏开始,敦陈家族便定居马六甲,前后200多年。
陈观夏是于清乾隆年间,从中国福建南来马六甲发展,事业有成,富甲一方。
敦陈出生时,陈家虽仍拥有庞大财富,但因为他的父亲陈恭安未获继承祖业,仅能从祖业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费,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敦陈早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曾做过6年校长。1908年他回到马六甲,投身于橡胶工业。初时当一名胶园襄理,其后,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业,商途顺遂,很快就风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机构的董事职位。
事业有成,他也积极从事社会与社团的活动,历任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及他创立的《海峡殖民地英籍华人公会》的主席副主席。他关心马来亚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张生活在马来亚本土的马来人、华人居民应拥有与欧人同样的平等权利。
由于工商业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在社会上的积极活动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马来亚华人领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员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为太平局绅;1916年委为马六甲乡村局委员。第1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后,由于他在马六甲乡村局委员任内,勤于发言,意见精辟,且积极参与当时有限度的政治活动,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视,1922年起受委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议员,至1933年,更升任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执行委员。任内,他对当时英殖民官员和欧人对华人的种种歧视行为表示不满,提出抗议。1932年12月23日,他发表一份呈给英殖民部的备忘录,刊登在当时的《英文海峡时报》,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视华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为家乡的华人,对自己在马来亚的安全,将来及子孙的前途,感觉严重不安与忧惧,并指出歧视华人的政策将在巫人与华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间,造成明显的裂痕,历久之后更可能扩大为两者之间的互相猜疑、仇视。他更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在议会上慷慨陈辞,要求增加亚籍人士的非官方议员席位;他为马六甲河沿岸的贫穷马来渔民请命,吁请殖民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此外,他极力促请英政府准许非英籍民加入马来亚民事服务,华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选制度并建议执行议会延揽亚籍人等。
日本人占领马来半岛期间,陈祯禄避难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马来亚本土华人和所有离开中国的海外华人的未来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目标是:「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团结华人,确保生存与自卫。」马来亚光复后,敦陈返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47年10月,他领导华人总罢市反对马来亚联合邦宪制。1948年,他被选为「民族联络委员会」的委员,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献给该会。他成功地使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接受经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则。这个决定,意味着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双方都要持容忍的态度和让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马共发动武装反叛,政府宣布实施紧急法令,当时华人成为英军与马共战争的夹心人,处境非常恶劣。许多华人被英军扣禁,被驱逐出境,甚至被英军和马共枪杀;几十万乡区华人被赶出他们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他们的屋子连同生产工具、财物,很多时候就这样被英军一把火烧掉。英政府的高官还恫言,要把这些乡区华人集体遣送出境。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华人同胞,陈祯禄提出组织「马华公会」的建议,立刻得到全马各州华团的响应,各州华团纷纷召开联席大会支持成立马华公会。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联席大会,共有超过50个华团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议决参与发起成立马华公会,并已征求超过3千名华人加入马华公会。当时,担任联邦立法议会议员的16位华籍议员也全力支持,并成为发起人。1949年2月27日马华公会正式成立,陈祯禄被选为总会长。
马华成立后,首要任务是阻止英政府驱逐华人返中国的计划,接着是设法筹款,包括发行18期福利彩票,从盈余中,筹集数百万元(注:当时的数百万元,几乎等于现时的一亿令吉),用来协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盖搭栖身的木屋,提供粮食、医药和金钱的援助,并为他们争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设施,如食水供应、流动诊疗所和设立华文小学、民众会堂、图书馆等。
敦陈由1949年至1958年领导马华,与巫统合作,从结成华巫联盟参加全国各州的市议会选举开始,进而召开9次圆桌会议,探讨联合邦选举细则、为争取英国上下议院支持马来亚的独立铺路,制定召开全国国民大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考虑及修改联合邦宪法,以至召开第1、2次全国国民大会,通过《立法议会选举细则》与《修改宪法报告书》。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议会选举及修改宪制报告书,拒绝自治大选,不愿交出政治权力。
同年5月,华巫联盟代表团赴英伦与英谈判,要求举行立法议会自治民选,失败而归。
华巫联盟为此于6月13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杯葛各级议会,所有县、市、州、联合邦的各级华巫议员辞职抗议,也发动游行示威施压。
当时已届71岁高龄的马华总会长敦陈奋不顾身,领导马华与华社参与抗议!
正由于敦陈勇者无惧领导马华,不屈不挠,坚定立场与东姑领导的巫统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马来亚终于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也正由于敦陈始终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关怀、合作的理想,运用智慧,不亢不卑,通过与友族领袖理性谈商,终于使百万华人在独立年,取得公民权,确保了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公民地位,并确立华人参与国家的公共决策,共享政权的宪法保障。
敦陈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岁。为了表扬他对国家的贡献,联盟政府给予他国葬的殊荣,全体内阁一齐送殡。国父东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议院发表哀悼辞指出:「如果没有敦陈当时给我那种巨大的支持,我必须承认,我所领导的争取独立的使命,将无法完成,或者须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价…。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敦陈祯禄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是一个饱学之士,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一个献身社会人群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卓越的爱国主义者。」笼牙皇家陵墓
东姑阿都拉曼,一位亚罗士打的王子及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于1991年逝世。终年87岁。他的遗体葬在吉打州笼牙皇家陵墓,与他的父亲及至亲兄弟一起。
1956年2月20日,在马六甲,东姑阿都拉曼率领的独立谈判代表团,成员也包括马华的敦李孝式,从英伦凯旋归来,就在马六甲这里,宣布独立谈判成功,宣布马来亚将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殖民地统治。
敦阿都拉萨, 或者敦拉萨 或者阿卜杜拉·拉扎克 (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 ,3月11日, 1922年–1月14日, 1976年)是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自从1951年东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都拉萨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姑的有力助手和承继人。独立后,他出任副首相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退休之后,他乃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首相之职位。
阿都拉萨出生于彭亨州,少年时期曾在著名的霹雳州江沙马来学院就读。较后获奖学金在新加坡莱佛土学院攻读。1950年在英国考获法律学位,是一名合格的律师。
他于1950年参加巫统,并且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51年出任巫统副主席。一九五五年,参加我国首次全国立法议会之大选。1956年,联盟代表团前往英国谈判独立,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除了副首相职位之外,他亦曾兼任乡村发展部长,国防部长之重要职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发生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阿都拉萨出任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一九七0年九月廿二日,东姑阿都拉曼退休,他乃接任首相之职位,并且署理国防及外部长。
巫统在阿都拉萨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这一路来,原本由巫统,马华和印度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挫,损失了许多席位。敦拉萨进行活动之下,最先在砂劳越与人民联合党,较后则槟城民政党,霹雳州人民进步党,以及泛马回教党,组成了州和中央联合政府。于是,国民阵线组织便正式成立。
在外交关系方面,阿都拉萨积极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1974年五月,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官式访问北京,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之协定。而在7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四次之全国普选。
这次之大选,国民阵线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154个国会席位中,赢得了135个席位。而在州议会方面,全国360个席位中,国阵赢得了215个席位。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这可说是阿都拉萨的一项辉煌的成就。
在应付五一三事件以后的国内动汤局面,阿都拉萨所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减少政党的政治活动手段,去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国民阵线的成立,乃基于这一精神,而国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此一策略获得了成果。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巫统的地拉。
在巫统里头,当东姑担任主席,阿都拉萨乃担任署理主席,当阿都拉萨任主席后,署理主席乃由敦依斯迈医生担任。但敦依斯迈医生于1973年8月突然去世。于是,胡申翁出任署理主席阿都拉萨于1976年1月,在探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时在伦敦逝世。
阿都拉萨的长子纳吉在阿都拉萨逝世后,积极参政,并在政坛上一路青云直上, 2003年, 马哈迪从政治退休后,纳吉就出任马来西亚第九任的副首相。
任职: 马来西亚第2任首相
任期: 9月 22, 1970年 -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日期: 3月 11日, 1922年
死亡日期: 1月 14日, 1976年
出生地: 北根, 彭亨
死亡地:点 伦敦, 英国
妻子: 拉哈诺雅
职业 律师
政党: 巫统
副首相:
-依斯迈拉曼 (1970 - 1973)
-胡申翁 (1973 - 1976)
敦依士迈:著名医生
已退休前警方高级助理总监拿督哈芝阿都华合
东姑阿都拉曼与各族群代表联合组成的代表团,准备和英国人谈判独立事宜。左起拿督聂阿末、依斯迈、拿督阿都华合、拿督莫哈末锡、李孝式、拿督阿都哈兹和拿督阿都拉萨(图发不上来)。
陆军首长阿都阿兹,调升国防卫队首长
投稿: KSLim_AW
2007-01-31
(吉隆坡讯)副首相兼国防部长拿督斯里纳吉宣布,原任陆军首长丹斯里阿都阿兹再纳,将从今年2月1日起擢升为国防卫队首长,以填补原任国防卫队首长丹斯里莫哈末安华。
莫哈末安华将於今年1月31日正式退休。
他披露,原任陆军副首长拿督莫哈末伊斯迈,将於2月1日获得擢升为陆军首长职位,填补阿都阿兹所遗留下的空缺。
他在文告中指出,陆军副首长的空位,则由陆军战场首长拿督马索再纳替代。
“原任马六甲区陆军分队第三基地少将拿督祖基菲,则擢升为陆军战场首长一职。”
他说,砂拉越州古晋区分队第一首长拿督莫哈末阿芬迪少将,则擢升为中将,由去年10月24日生效;此外,国防部卫生服务局总监拿督苏莱曼阿都拉,则擢升为中将,由今年1月1日生效。
另一方面,莫哈末安华(57岁)在梳邦再也空军基地一项为他而设的欢送会上建议说,海陆空三军首长的职位任期应该定於3年,即“2+1”共3年的任期。
他个人认为,三军首长可以在首年探讨本身计划落实的目标,第二年便著手实行,接著在第三年加以巩固,从而提升国防卫队的形象和人力资本的发展。
(星洲日报·2007/01/31)
敦陈祯禄(1883-1960)是马华公会的缔造者,创会第一任总会长。
他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成功的商人,卓越的政治家,献身人群的爱国主志士,始终以身为马来亚人民为荣,坚持自己是马来亚华人,更是马来亚华人公民地位的奠基者。
他是第一位鼓吹与发扬种族和谐合作,以建立一个马来亚人的马来亚国家的政治先知先觉者;与国父东姑合作,领导争取马来亚独立建国,为马来亚各族公认的开国元勋。
敦陈祯禄1883年4月5日出生于马六甲。
从他的高曾祖陈观夏开始,敦陈家族便定居马六甲,前后200多年。
陈观夏是于清乾隆年间,从中国福建南来马六甲发展,事业有成,富甲一方。
敦陈出生时,陈家虽仍拥有庞大财富,但因为他的父亲陈恭安未获继承祖业,仅能从祖业收入中,分得固定的生活费,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敦陈早年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曾做过6年校长。1908年他回到马六甲,投身于橡胶工业。初时当一名胶园襄理,其后,得岳父的支持,拓展商业,商途顺遂,很快就风生水起,一身兼任20多家工商机构的董事职位。
事业有成,他也积极从事社会与社团的活动,历任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及他创立的《海峡殖民地英籍华人公会》的主席副主席。他关心马来亚本土居民的利益,主张生活在马来亚本土的马来人、华人居民应拥有与欧人同样的平等权利。
由于工商业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在社会上的积极活动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马来亚华人领袖,也深受英殖民地官员另眼相看。1912年受封为太平局绅;1916年委为马六甲乡村局委员。第1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后,由于他在马六甲乡村局委员任内,勤于发言,意见精辟,且积极参与当时有限度的政治活动,因而受到英殖民政的重视,1922年起受委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议员,至1933年,更升任为海峡殖民地行政议会执行委员。任内,他对当时英殖民官员和欧人对华人的种种歧视行为表示不满,提出抗议。1932年12月23日,他发表一份呈给英殖民部的备忘录,刊登在当时的《英文海峡时报》,指出英殖民政府歧视华人的政策,使永久定居本邦,以本邦为家乡的华人,对自己在马来亚的安全,将来及子孙的前途,感觉严重不安与忧惧,并指出歧视华人的政策将在巫人与华人(也包括印度人)之间,造成明显的裂痕,历久之后更可能扩大为两者之间的互相猜疑、仇视。他更以立法委员的身份在议会上慷慨陈辞,要求增加亚籍人士的非官方议员席位;他为马六甲河沿岸的贫穷马来渔民请命,吁请殖民政府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此外,他极力促请英政府准许非英籍民加入马来亚民事服务,华人婚俗合法化;提倡民选制度并建议执行议会延揽亚籍人等。
日本人占领马来半岛期间,陈祯禄避难流寓印度。但是,他仍然心系马来亚本土华人和所有离开中国的海外华人的未来前途,1943年9月4日,他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目标是:「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团结华人,确保生存与自卫。」马来亚光复后,敦陈返马,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47年10月,他领导华人总罢市反对马来亚联合邦宪制。1948年,他被选为「民族联络委员会」的委员,他以成熟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奉献给该会。他成功地使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接受经些少修正的「出生地法」(Jus Soli) 的公民原则。这个决定,意味着为了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巫人和非巫人双方都要持容忍的态度和让步的精神。
1948年6月,因马共发动武装反叛,政府宣布实施紧急法令,当时华人成为英军与马共战争的夹心人,处境非常恶劣。许多华人被英军扣禁,被驱逐出境,甚至被英军和马共枪杀;几十万乡区华人被赶出他们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他们的屋子连同生产工具、财物,很多时候就这样被英军一把火烧掉。英政府的高官还恫言,要把这些乡区华人集体遣送出境。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华人同胞,陈祯禄提出组织「马华公会」的建议,立刻得到全马各州华团的响应,各州华团纷纷召开联席大会支持成立马华公会。其中1949年2月19日,由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联席大会,共有超过50个华团的近200名代表出席,议决参与发起成立马华公会,并已征求超过3千名华人加入马华公会。当时,担任联邦立法议会议员的16位华籍议员也全力支持,并成为发起人。1949年2月27日马华公会正式成立,陈祯禄被选为总会长。
马华成立后,首要任务是阻止英政府驱逐华人返中国的计划,接着是设法筹款,包括发行18期福利彩票,从盈余中,筹集数百万元(注:当时的数百万元,几乎等于现时的一亿令吉),用来协助那些被集中在新村的同胞,盖搭栖身的木屋,提供粮食、医药和金钱的援助,并为他们争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设施,如食水供应、流动诊疗所和设立华文小学、民众会堂、图书馆等。
敦陈由1949年至1958年领导马华,与巫统合作,从结成华巫联盟参加全国各州的市议会选举开始,进而召开9次圆桌会议,探讨联合邦选举细则、为争取英国上下议院支持马来亚的独立铺路,制定召开全国国民大会、成立委员会负责考虑及修改联合邦宪法,以至召开第1、2次全国国民大会,通过《立法议会选举细则》与《修改宪法报告书》。
1954年2月25日,英殖民政府钦差大臣宣布不同意立法议会选举及修改宪制报告书,拒绝自治大选,不愿交出政治权力。
同年5月,华巫联盟代表团赴英伦与英谈判,要求举行立法议会自治民选,失败而归。
华巫联盟为此于6月13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杯葛各级议会,所有县、市、州、联合邦的各级华巫议员辞职抗议,也发动游行示威施压。
当时已届71岁高龄的马华总会长敦陈奋不顾身,领导马华与华社参与抗议!
正由于敦陈勇者无惧领导马华,不屈不挠,坚定立场与东姑领导的巫统共同奋斗,不懈努力,马来亚终于在1957年8月31日脱离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也正由于敦陈始终坚持民族平等,互相关怀、合作的理想,运用智慧,不亢不卑,通过与友族领袖理性谈商,终于使百万华人在独立年,取得公民权,确保了华人在这个国家的公民地位,并确立华人参与国家的公共决策,共享政权的宪法保障。
敦陈在1960年12月13日逝世,享年77岁。为了表扬他对国家的贡献,联盟政府给予他国葬的殊荣,全体内阁一齐送殡。国父东姑阿都拉曼1960年12月21日在下议院发表哀悼辞指出:「如果没有敦陈当时给我那种巨大的支持,我必须承认,我所领导的争取独立的使命,将无法完成,或者须付出流血和不安的代价…。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敦陈祯禄是一个杰出的人,他是一个饱学之士,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一个献身社会人群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卓越的爱国主义者。」
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Shah)(东姑)在1903年2月8日在吉打州阿罗士打出生。他是苏丹阿都哈密第六任妻子仄孟查拉惹的第六个孩子,仄孟查拉惹是暹罗州首领的女儿。在吉打,同胞们的关系与暹罗人非常息息相关;当时东姑出生后吉打仍提供贡物于暹罗。直到1909年,暹罗政府与英国签署了曼谷合约后,吉打转由英国统领。
东姑的家庭中总共拥有45名孩子,在众多兄弟姐妹中,身为小男孩的他受到父亲的特别关注。他也受到他两位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与东姑尤索夫的关心,他们负起教导年轻和易受影响的东姑。东姑尤索夫和东姑被送往曼谷的一所学校就读,在那里他们与身为暹罗王养子的东姑莫哈默仄瓦在曼谷同住。然而,因为东姑尤索夫在曼谷逝世,东姑被送回吉打,接着转移至槟城的大英义校求学,较后被送往英国剑桥的圣凯特琳娜学院。当他完成他的文学学士学位归来,他的哥哥东姑莫哈默仄瓦再次送他回英国修读法律。
东姑在1957年为马来亚宣布独立
东姑被父亲取名为博特拉。他被马来西亚人民称为国父或独立之父,是因为他把马来亚从英国统治中争取到独立。在马来亚取得独立后,东姑阿都拉曼当上了首相,直到1970年。
黄宫殿
虽然他的家乡位于亚罗士打,他并不把黄宫殿视为自己的家,他最后居住在宫殿是在他修读完法律学后,从英国返回国的时候。他的一生多半在槟城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他居住在政府所提供的房子。当今,黄宫殿已被改为皇家博物院。
笼牙皇家陵墓
东姑阿都拉曼,一位亚罗士打的王子及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于1991年逝世。终年87岁。他的遗体葬在吉打州笼牙皇家陵墓,与他的父亲及至亲兄弟一起。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高任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出生日期:1903年2月8日
出生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吉打州阿罗士打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6日
逝世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吉隆坡
妻子:第三任妻子诺扎克·巴拉克巴哈
马来西亚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63年9月16日 - 1970
敦李孝式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敦依士迈 拿督哈芝阿都华合
拿督烈阿末卡马 拿督莫哈末锡
阿都阿兹 敦陈祯禄 敦善班丹 敦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