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建筑的集合体。民居、宗教、衙署与商业建筑,排列在胡同两侧,形成景观。
胡同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四合院。但是,置身于胡同当中,只能看到建筑外部,因此,反映于胡同景观的只能是四合院的宅门、围墙、倒座、后罩房以及附属物的界面与空际线。
那么,什么是四合院?四合院的特点是:一,中轴布局。正房与倒座位于中轴线上。正房是全宅的主体,进深、面宽、架高与内外檐的装修规格在全宅居于首位。二,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正房与倒座南北相望,两厢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外侧。正房两侧如果设有耳房,那么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尺度。如果正房的后面还有房屋,那么,东面的耳房则往往辟为通道。三,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不在山墙也不在后檐墙开设门窗,门窗均向院内开辟。四,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部,则宅门位于东南角;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南部,则宅门位于西北的位置。宅门有屋宇门与墙垣门两种形式。讲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门。这种宅门又可以细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四种。在封建社会,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百姓只能使用蛮子门、如意门与墙垣门。墙垣门的常见形式是清水脊小门楼。五,北京的四合院在整体上,南北长,东西短,但是四合院内部的庭院与山西或者陕西窄院中的庭院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在长宽的比例上,北京四合院是1:1,山西窄院是1:2,陕西窄院是1:3,随着向西北转移,长宽的比例愈来愈悬殊。这就意味,北京四合院的庭院是正方形,无论是山西还是陕西,庭院则是长方形的,格局虽然也是一正两厢,但是东西厢房相互靠拢,把正房部分或者大部分遮住。
晚清以后,北京出现了一种西式宅门。西式宅门也可以分为若干种,通常所见的是中西合璧式宅门。这种门的主要特征是门洞砌砖券,再上砌女墙。女墙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双层。如果是双层的,底部的女墙做成匾额形状,顶部做成阶梯、半圆或者其他形式。这种宅门之所以称中西合璧,是因为其细部往往呈现中国传统风格,比如,在匾额心里做出沙锅或者沙锅套瓦花。
北京宅门的细部结构引人注目的一是砖雕,一是抱鼓石。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的砖雕集中在盘头上。如意门的砖雕范围大,不仅在盘头,而且在挂落板、朝天栏板上,都可以进行雕刻。抱鼓石是固定槛框与门板的物件,门板的体积越大,抱鼓石的体量也越大。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采用圆形抱鼓石,如意门与小门楼通常采用长方形状的抱鼓石。
宅门之外,在胡同的景观中,大面积的界面是倒座与后罩房的后檐墙。北京的四合院通常没有围墙,主要是利用房屋外面的墙壁围出庭院。如果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那么,倒座是四合院中南部的房屋,后罩房是四合院北部的房屋。它们的后檐墙均位于胡同的边缘,从而共同组成胡同的风景。
虽然围墙在四合院中不居于主要地位,但是四合院中的房屋相互独立,房屋之间,需要围墙连接,因此,围墙在胡同的景观中也是一个组成要素。
无论是高级的,还是简陋的四合院,如果它的院子对着另一个胡同口,往往在对准胡同口的墙壁下面树立一小块长方形的石碑,上面雕刻一只虎头,镌刻“泰山石敢当”,用来避免不吉利的煞气。
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帝王的居住建筑,一个系列是帝王以下的民间建筑。在帝王以下的民间建筑中,王府的等级最高。与普通民居不同,王府的大门,不受一间限制。清政府规定,亲王府可以采用五间大门,郡王府三间。亲王与郡王的大门称府门,也称宫门,以示身份高贵,不同于普通民居。与四合院不同,王府的府门不是位于东南角,而是安排在中轴线的南端。在建筑形式上,是兽脊、硬山、筒瓦,筒瓦的颜色可以使用绿色的琉璃,而四合院的宅门至多只能是卷棚,通常是清水脊。在明清时代,兽脊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然而,无论是秀丽的清水脊还是檐角上玲珑的走兽,都丰富了胡同的空际线,使之曲折婀娜,透映出只属于北京的一种东方的古典趣味。
四合院中,只有设置撇山影壁的构筑围墙与影壁衔接,在围墙与倒座之间是甬道,称更道。王府则基本用围墙维护,这样,王府的外观建筑表现于胡同景观的,不是后檐墙而是高峻的围墙。相对于普通百姓的四合院,王府还是少之又少,在胡同景观中,处于次要地位。
在建筑的格局上,与王府近似的是衙署与寺庙。北京的中央衙署在明清两朝集中在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明清之时称东江米巷与西江米巷。还有一些中央衙署零星地分布在胡同里。衙署的大门,屋顶通常采取悬山灰筒瓦,围墙也同王府一样用城砖砌筑。
寺庙的山门也在中轴线上,它的建筑形式一般是歇山顶,灰筒瓦,只有皇家的寺院才可以铺设黄色的琉璃瓦。中间是石拱门,两侧是雕出连琐的石窗。石拱门之上是狭长的匾额。如果是皇帝认可的,在寺庙的名字之前要加上“敕建”两个字。民间盖的,则没有这样两个字了。大的寺庙,山门外摆放石狮子,左右对称,两侧设置角门。也筑有很高的围墙,而且要涂上朱红的颜色。这一点与王府不同,王府是从不在围墙上抹红的。1949年以前,北京曾经是寺庙的王国,在北京三千多条大街小巷里,有一千多所寺庙,其中关帝庙最多,其次是观音庙,大约每三条胡同便有一座寺庙,从而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北京是六朝古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于是产生了会馆。会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籍贯的人在北京营建的房屋,用来寄寓与联络乡谊;一种是同行业的商人设立的机构,用来集会与商讨议事。会馆主要集中在南城,以今天的宣武区最多。会馆不是普通民居,因此会馆的大门往往设置在中轴线上。
与王府、衙署、寺庙、会馆不同,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干道上,但是胡同里,也零星地分布一些商店。1949年以前的商店,大多采取传统模式。其结构,一般采取“勾连搭”,前面平顶,后部起脊。平顶的檐部前翘后低,防止雨水滴落到顾客身上。在平顶的顶部,讲究的竖立朝天栏杆。高级的店铺则在入口构筑冲天牌楼,绚烂豪华。
晚清以后,北京出现了西式建筑。最显著的是宗教建筑,也有商业建筑,为北京的胡同景观筑注入了些许异域风采。
不太清楚`是不是都可以叫府的`只不过士族知道罢了
叫府是以前有些地位的达官贵人家就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