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菜肴以口味纯正,咸鲜为主,选料广泛,烹调方法多样,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并善于制汤而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成,皆安其处,美其食《皇帝内经》。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区域,为促进烹饪文化的发展及山东菜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的宠臣易牙,就曾以“善调五味”而著称名厨。唐代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于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到了宋代鲁菜已具规模,在明清中鲁菜从地区中脱颖而出自成菜系。在满汉全席中的汉菜菜肴是以鲁菜为基础制作的.
由于山东省内地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内陆的济南菜及自成体系的孔府宫廷菜。以胶东的海鲜,鲁西、鲁北的禽旦菜,泰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及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肴使得鲁菜成为全国覆盖最广的地方菜,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全国经济的复苏,全国菜品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粤菜率先引进国外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其菜品以清淡鲜咸为主,以新、特、异为特色,迅速遍及全国。鲁菜由于制作保守,取料匮乏,使得菜品变化缓慢,至九十年代初一直陷入低糜。为鲁菜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全国各地区纷纷自立门户,除四大菜系外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菜、安徽的徽菜、福建的闽南菜及浙江菜,上海和北京也吸引了众家之长也自成菜系。其他各地区也跃跃欲试,全国菜系纷争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九十年代初开始,鲁菜也加快了调整的步伐,人才流动加大,并有机的结合了粤菜及西式的一些做法,伴随着胶东菜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以新派鲁菜为代表的生力军,使鲁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重新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远在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鲁菜中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独具风味,可能是继承古代善于做羹的传统;而胶东菜以海鲜见长,则是承袭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夫子,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