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小国寡民的思想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许多人原来一直以为这是对原始社会的真实写照,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经过文明发展以后再对自然生活回归的社会。社会意识总是由当时的社会客观现实决定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战乱充斥的时代,人们在那个时期,最需要的就是安宁,而老子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小国寡民”并没有阶级性,而只是代表大众意愿。因为对现实不满,所以才有了自己内心最迫切的追求——建立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因此,小国寡民的提出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即它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小国寡民有放弃对科技、知识追求的消极思想,“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用之”, 这同时也使后世君王有了不思进取的借口,小国多好。然而,这些倒退的思想是由老子所处社会水平决定的,我们不能苛求老子,从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没有哪个能超越历史向前看,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何况老子的小国寡民也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小国寡民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特色,却被历史掩盖了。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说,它与民主有何关联?我也有同样的疑惑。然而从西方民主的一些典籍中发现他们眼中的民主社会就是一小部分的人聚在一块小的地方,自己管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民主。虽然说在我国没有受到重视,但却不能泯没它对中国政治民主的作用。思想是具有神气的力量,无形之中在人们的实际中释放它的力量。小国寡民对中国政治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众多的分封王朝。各个小国安居乐业,没有雄大伟略去完成统一,没有过分的欲望,繁多的法令,因而不能否定它的可取之处。再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老子本身就是集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于一身,因而他的思想也就有了多层的含义。小国寡民的哲学基础就是追求质朴,自然,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即集中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自然无为。同时小国寡民也集中反映了老子“无为”的思想核心。“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无为”不等于“不为”,而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瞎为、乱为,而要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目的。可以说“无为”是老子辨证思想的典型。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成为古代东方思想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同时,小国寡民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文人桃源情结出发点。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即是追求这种纯“自然”的社会。于是有了《归园田居》为代表的渴望隐居之作,而且都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不满。田园山水诗就是它的衍生发展。当然,一种思想的影响绝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更可贵的是“小国寡民”也具有了现实意义,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国寡民”式的生活尊崇道法自然,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小国人少,要控制人口,少私寡欲,可持续消费。可见,真的伟大的思想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什么叫源远流长,老子思想是也。今天我们谈“小国寡民”当然是“天方夜谭”,然而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优秀的古代精华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那样,才会不愧于我们的先祖,也才对得起自己。
人们向来喜欢将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 共同尊之为道家宗师。但和时代稍后,对现实更加绝望的庄子相比,老子是一个关注现世,眼光高远,思想敏锐的政论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政治理论。司马迁作《史记》,把老子和韩非系于一传,正是考虑到他们在政治理论上有直接的沿承关系。而汉初的所谓“黄老之学”,则是把老子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尝试。
《老子》成书于战国前期。有人认为它基本上是春秋时期老聃思想的记述, 又经过后人的加工和补充。从汉初崇尚黄志以来, 历代对《老子》一书的研究和注释之多, 仅次于儒家的《论语》。其注本有六、七百种, 较有影响者除王弼注本外, 还有焦求《老子翼》等。近代有叙伦《老子求诗》、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张松如《老子校读》资料较多。《老子》一书在国际上亦影响深远, 被译成多种文字。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 的政策, 曾一度把老子的“无为” 思想作为信条; 魏晋时期政治混乱, 战争频仍, 玄学家们感到人生无常, 也从《老子》中寻找安慰。《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极的、软弱的,不得意的知识分子, 失势的权贵往往从中寻求精神寄托。但《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它为主,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
没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