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中的立雪亭的由来?

2024-12-17 17:56:1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去中岳嵩山游历,人们总会感受到两种同样浓重的传统气息,简言之:一武一文。武为名噪千载的少林拳功,文呢,则是“佛法东来”中土禅宗的植根与传播。   少林寺内外有若干处吸引人兴趣的属于达摩老祖的名胜。菩提达摩,原来是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是佛祖释迦牟尼二十八代徒孙,即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梁武帝时,他航海来中国,到南朝传法。当时南朝佛教注重义理,跟达摩的修炼意旨,即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侔。于是达摩“一苇渡江”(自然是一捆苇筏,不是神话化了的一根苇杆)来到北方,先云游洛阳,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他名为“壁观”的静修,面壁九年,名声远震,求法者不绝。   于是便有了“衣钵传真”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在少林寺名胜中便有了一处亭建筑,名字叫“立雪亭”。   立雪亭,也叫达摩庭,在少林寺与主体建筑方丈室后。台基高二丈,深阔各三间,内供木质神龛,中悬一匾,为清乾隆帝御笔,书“雪印心珠”四个字,潜涵着“立雪”的典故。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有位法名神光(僧可)的和尚从洛阳香山寺来到少林寺拜访达摩,一心想得到祖师的真传。原来达摩自印度带来一袭棉袈裟,一个盛饭的钵盂,那是佛法真传的凭证。没有达到境界被充分认可的信徒,不会得到这两件宝。神光全心向道,欲获衣钵,意志坚定。但是达摩只自顾默然面壁,并不理会。神光站立祖师门外,肃然不动。他从白日站到黑夜。时值天降大雪,积雪没膝,天明时仍未被允入室。为示求道之诚,神光将自己左臂砍下。达摩开口了,问他“如此做甚?”神光虔敬地答道:“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众!”达摩见他心诚,可传衣钵,便唤他入室传道,并赐他法名“慧可”。由于达摩为禅宗祖师,后世称为一祖,慧可为直授传法弟子,史称二祖。达摩为弟子熟讲《楞伽经》,佛法广弘。他临死把袈裟和食钵传给慧可,说:“从前如来为了正法统,把这件法衣作为信物,辗转传授以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慧可跪受。   现在少林寺后的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进行过翻修。亭前的两株硕壮的千枝柏,枝柯垂挂如帘,景色清幽,气氛肃穆,人立于树下,不禁情思渺远。

回答2:

少林寺立雪亭,深阔各三间,檐下施雕花石柱,是一座小巧玲拢的单檐殿式建筑。建于明代,1980年翻修。这里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过及膝,断臂佛前,得到衣钵法器的地方,故名立雪亭。殿内神惠中央供奉铜质达摩坐像,两测四个泥塑像分别为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

回答3:

达摩面壁,僧可雪天立于洞前

回答4:

立雪亭建于明代,一九八零年重修,现为寺僧日常作佛事的场所。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供奉达摩铜坐像,为明嘉靖十年(一五三一)所铸。龛上悬挂“雪印心珠”匾额,字体遒劲,气势豪迈,为清乾隆帝御笔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