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能治疗的好吗??

同题目!!
2024-12-27 03:58: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只能,延长寿命,但不会完全治愈
心脏衰竭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在美国约有三百万人罹患此病,全世界约有一千五百万人患有此症。年龄越大盛行率越高,超过七十五岁的老人当中,约有10%的盛行率。以发生率来看,全美国每年约有四十万人被诊断为心脏衰竭,每年约有二十万人直接或间接因为心脏衰竭而死亡,其中约有半数患者因心律不整而猝死。五年存活率在男性约为60%,女性约为45%。由于这些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这个普遍的疾病,笔者认为必须多加留意,以下就是关于心脏衰竭的深入报导。

 身体的器官不胜负荷就会导致衰竭。而心脏衰竭是心脏无法满足周边组织灌流需求的状态,是许多急慢性心脏病的共同结局。常见的病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不整、和心肌病变。另一方面,如果心脏长期处于高心输出状态,也容易导致心脏衰竭,例如: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怀孕后期、和感染症等。代谢性疾病导致全身性的类淀粉沉积也会导致多重器官的衰竭,包括心脏在内。

 心脏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器官,当它面临灌流不足的情况,就会启动几个代偿的方式。第一个机转为水份与盐份的保留,造成心脏前负荷增加,经由Frank-Starling定律,增加心输出量。第二个机转为经由交感神经释放神经传导素,而增加心肌收缩力。第三个机转为在无法增加心肌细胞数量的情况下使心肌纤维肥厚。短期内或许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改善组织灌流不足的问题,然而这些代偿方式长期来看对于心脏本身都是有害的。

 若心脏衰竭到了末期,机能严重损害时,整体心输出量已经不足以灌流周边组织,为了大脑、心肌、和肾脏等维生器官的血流量,心脏必须重新分配左心室的输出量。尽量提高心脏后负荷,同时影响交感神经收缩末梢血管,降低皮肤与四肢肌肉等周边组织的血流量。心输出重新分配的情况也可以出现在中等程度衰竭的心脏,此时多半患者处于运动、发烧、或贫血的状态,这些状态对于心脏都是额外的负担。这种方式的代偿无法持久,一旦心脏功能出现代偿不良,后负荷增加反而会减少心输出量,进一步提高心肌耗氧量。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将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以区分心脏衰竭为不同的型式方便了解。例如高输出量或低输出量、急性或慢性、左侧或右侧、输出性或回流性等。说明如下:

◆ 高输出量与低输出量心脏衰竭

 心脏输出量的正常范围为每分钟每平方米2.6~3.6公升。按照输出量的高低区分衰竭,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实用的方法。容易造成高输出量心脏衰竭的疾病有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动静脉瘘管、脚气病等。而低输出量心脏衰竭的原因多半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症、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包疾病等。聪明的读者或许会问,高心输出量对于周边组织的灌流量怎么会不足呢?其实高心输出量心脏衰竭的成因很复杂,以贫血为例,由于血红素过低,心脏必须射出异常大量的血液才能供应全身组织足够的氧气,这种额外增加的血流量对于心脏是一个负担,会对心肌造成不良影响,长期下来就会造成心脏衰竭。

◆ 急性与慢性心脏衰竭

 以时间进展的快慢来区分心脏衰竭。一般来说,急性心脏衰竭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脏瓣膜破裂;而慢性心脏衰竭多半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这样的分类能够让一般人了解心脏功能丧失的快慢,却没有太多的临床意义。

◆ 右侧与左侧心脏衰竭

 哺乳类的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完全隔开的房室,人类也不例外,按照左右侧功能的差异来区分早期心脏衰竭是一个实用的方法。左心室异常负荷的初期,血液容易在肺部郁积而产生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的症状,称为左心衰竭;相反的,右心室异常负荷的初期,血液容易在肝脏、四肢郁积而产生全身水肿的症状,称为右心衰竭。然而这样的分法对于末期的心脏衰竭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心脏虽然左右隔开,却共用中央的房室肌肉,不论是哪一侧先产生衰竭,最后都会导致整个心脏机能的退化。

◆ 输出性或回流性心脏衰竭

 这是早期医师对于心脏衰竭机转的两派说法,Fames Hope于1832年首先提出回流性心脏衰竭的学说,认为心脏衰竭是由于心室无法正常射出血液,使得心室之前的心房及静脉系统压力与容积上升;而Mac Kenjie于1913年提出输出性心脏衰竭的学说,认为心脏衰竭是心室不能朝动脉系统射出足够量的血液所致。不论是输出性或回流性的心脏衰竭,结果都是全身组织的灌流量不足。

回答2:

心衰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者舒张功能发生了问题,它通常是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一种表现。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会导致心力衰竭,如冠心病,心梗,心肌病,高血压炎症等。对于心衰的治疗,首先要针对病因控制原发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另外对于心衰的长期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最常使用的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心衰的治疗,需要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注意自己平时的症状监测出入量定期复诊,同时生活中注意低盐饮食,避免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