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6�1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古代人把书信称作什么 古代人把书信称作尺牍。今天人们用纸写信,是平常的事,但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或木书上的。尺牍,即木牍,也称木书、版书或版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但最常见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 尺牍,最早时是一种文体的名称。牍指的是古人在书写时用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尺牍、尺翰之名。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由于尺牍的兴盛,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从书法角度来说,尺牍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制,衍变为书(诗)稿、奏章、匾额、对联、条幅、斗方等表现形式。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的事情,"祝版"是祭祀时书祝文的木版。由此可证,晋代仍然具有汉时尺牍的遗制。"自从用纸写信至今,实在是方便多了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