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他们眼中根本就不足惧,长城是死的人是活的~~~长城这么长哪能没缺口!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基本上是指现存的明长城。历史上以秦、汉、明三代的长城规模最大。汉代以后,北朝和隋朝曾修过长城。唐朝时期,突厥的威胁消失,所以没必要修长城。后晋丧失了燕云十六州,因此北宋也没法修长城。金代曾为遏制蒙古人的威胁修过长城,史称金界壕。不过金长城并不能阻挡蒙古人的铁蹄。蒙金开战后短短数年,蒙古军几乎攻破所有河北郡县,金朝被迫迁都,不久中都失守,金朝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明长城是自汉代以后规模最大的长城,尽管如此,土木堡之变后,蒙古人和满人多次绕过或越过长城,攻至北京城下。 究其原因,单独一座长城,其军事意义并不大,只有在长城外侧设置观察哨,在长城内侧部署有战斗力的机动部队,构建网络防御体系,长城才可以勉强称得上固若金汤。否则长城本身仅仅能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小规模的骚扰,却不能抵御大规模的进攻。游牧骑兵虽不擅攻城,但在漫长的防线上只要打开甚至找到一个缺口,万里长城便形同虚设了。比如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于正面攻击古北口同时,从黄渝沟拆长城而过,明军不战自溃。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何况清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积累了的丰富的攻城经验,长城在他们眼中更不值一提了。 其实只要中原王朝强盛,纵使没有长城,游牧民族也难以大规模入侵,倘若中原王朝衰落,纵使长城再高再长,其灭亡也指日可待。
首先,这个问题要先从明朝最重要的四大军区来说,分别说宣府,大同,冀州,辽东。一般来说,这四个军区都可能被直接突破而直逼京城。女真就曾经绕过辽东,而从冀州突入北京,也才有了袁崇焕和孙承宗守卫北京的经典案例。而土木堡之变和京师保卫战则是从另外一边的入侵。长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而是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长城的防御重点在于各个关口,比如山海关,居庸关等等,而绝大部分的长城则是预警的烽火台,并不是重病把手的城墙。
因此,越过长城并非难事,长城最大作用是预警。
需要注意的是,那时的游牧名族并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骑着马拿着刀砍城墙。他们在和汉族的交流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武器和战法。在宋朝沈括著的《天工开物》里就记载了当时的辽、金很多先进的攻城武器,类似云梯、檑木之类的后金军队都有配置。所以在普通的城市攻防战中,并不会处于绝对的劣势。当然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对战局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掉几乎全部精锐,长城防守空虚,所以蒙古军就打到了北京城。
明朝的时候主张“天子守国门”,皇帝里边境其实并不远,而明朝有些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如蒙古那些游牧民族,且除了开国初的几代君主,其他皇帝都比较软弱无能,加上官场腐败,官兵的军饷被克扣,虚报士兵数量等因素影响,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打猎季节外缺粮的时候经常侵扰明朝的北部地区。
土木堡之变有政治原因才导致失败的 并不是明军弱 后来北京保卫战不就把也先打回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