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2、复旦大学的”复旦“两字出自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更有“光复正旦”的含义,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进一步引申,就是“意在自强不息”。
3、出自于上古时代诗歌《卿云歌》,作者不详。
4、全诗原文如下: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5、全诗译文如下: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
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
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
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
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
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
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
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拓展内容:
《卿云歌》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此诗在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时期徐世昌规定为中华民国国歌。
《卿云歌》在中华民国时期曾两度被改编为国歌。
第一次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袁世凯时期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让·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第二次为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当政,于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由作曲家肖友梅配上乐曲作为国歌。国民政府上台后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徐世昌规定卿云歌为中华民国国歌
1922年3月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规定,卿云歌为国歌。
1912年底众议员汪荣宝把传说是上古时代舜所作卿云歌改编为国歌,由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JoanHautstone)配乐谱。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卿云歌当时仅在1913年国会开会和外交场合使用,未正式公布。后为袁世凯所废。1919年2月,北京政府为制新国歌,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公开征求词谱,经过讨论决定仍以卿云歌为歌词,删掉最后两句,由音乐家萧友梅配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卿云歌 (上古时代诗歌)
1、释义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此句为复旦校名的来源,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2、出处
先秦的《卿云歌》。
3、原文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4、翻译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拓展资料
1、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双一流、“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复旦大学为“九校联盟”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协会成员、21世纪大学协会成员,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2、复旦的历史渊源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先前创立了震旦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但光绪三十一年春,耶稣会欲变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Perrin)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摘下校牌,全体退学。
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决意站在学生一边,并得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名流的支持,在江湾另行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复旦公学成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因此可以说“复旦”二字不仅是典出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句,更有“光复正旦”的含义,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进一步引申,就是“意在自强不息”了。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意在自强不息
拓展资料
卿云歌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卿云烂兮。乣缦缦兮。
明明天上。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这首《卿云歌》是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时的集体唱和之作,其原意是对五帝禅让制度的歌颂,但由于其气象高浑而成为超越流俗的精品。《尚书大传·虞夏传》说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烂”即灿烂。“糺”即纠,“糺缦缦”指萦绕飘浮状。“旦”即日出,“旦复旦”即日复一日。整句的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据说舜唱完《卿云歌》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意思是: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教育强国的希望。
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复旦校名。
拓展资料: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经部十三·书类存目一》:《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
旧本题汉·伏胜撰。胜,济南人。考《史记》、《汉书》但称伏生,不云名胜,故说者疑其名为后人所妄加。然《晋书·伏滔传》称远祖胜,则相传有自矣。《汉志》“书类”载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无伏胜字,《隋志》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亦无伏胜字。
陆德明《经典释文》称《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晋书·五行志》称汉文帝时伏生创纪大传。《玉海》载《中兴馆阁书目》引郑康成《尚书大传序》曰:“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舛差,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缺,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
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诠次为八十一篇”云云。然则此《传》乃张生、欧阳生所述,特源出于胜尔,非胜自撰也。《唐志》亦作三卷,《书录解题》则作四卷。今所传者凡二本,一为杭州三卷之本,与《隋志》合,然实杂采类书所引,裒辑成编,漫无端绪。一为扬州四卷之本,与《书录解题》合,兼有郑康成注,校以宋仁宗《洪范政鉴》所引郑注,一一符合,知非依托[案《洪范政鉴》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载其全书。
二本各附《补遗》一卷,扬州本所补较备,然如《郊特牲》注引《大传》云,“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待于宾奠,然后燕私。燕私者何也?已而言族人饮也”一条,犹未采入,信乎著书之难矣!其文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大抵如《诗外传》、《春秋繁露》,与经义在离合之间,而古训旧典往往而在,所谓六艺之支流也。
其第三卷为《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具,汉代纬候之说,实由是起,然《月令》先有是义,今列为经,不必以董仲舒、刘向、京房推说事应,穿凿支离,归咎于胜之创始。第四卷题曰《略说》,王应麟《玉海》别为一书,然如《周礼·大行人》疏引“孟侯”(“孟侯”,底本作“益侯”,据浙、粤本并参《书·康诰》改。)
一条,《玉藻》疏引“祀上帝于南郊”一条,今皆在卷中,是《大传》为大名,《略说》为小目,应麟析而二之,非也。惟所传二十八篇无《泰誓》,而此有《泰誓传》,又《九共》、《帝告》、《归禾》、《掩诰》皆逸书,而此书亦皆有传,盖伏生毕世业《书》,不容二十八篇之外全不记忆,特举其有完篇者传于世,其零章断句则偶然附记于传中,亦事理所有,固不足以为异矣。
【卿云歌】
卿云烂兮,
乣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备注: 这首《卿云歌》是虞帝舜大宴群臣百工时的集体唱和之作,其原意是对五帝禅让制度的歌颂,但由于其气象高浑而成为超越流俗的精品。《尚书大传??虞夏传》说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云聚,俊义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烂”即灿烂。“糺”即纠,“糺缦缦”指萦绕飘浮状。“旦”即日出,“旦复旦”即日复一日。整句的意思是: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据说舜唱完《卿云歌》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这首《卿云歌》之所以有名,还与近代中国几件事有关。
一是复旦大学校名源自《卿云歌》。1905年初,马相伯准备筹建一所公学,他采纳于右任的意见,用《尚书大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二字为校名,隐寓恢复震旦(马相伯曾创办震旦学院)和复兴中华的双重含义。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二是《卿云歌》曾被定为中国国歌。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指示公开征集国歌词曲。1912年7月10日,教育总长蔡元培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讨论制作国歌的问题,与会者同意公开悬赏征求。众议院议员汪荣宝主张用西汉儒者伏生所作《尚书大传??虞夏传》之《卿云歌》改为国歌。汪荣宝认为《卿云歌》“气象高泽,超越万流,而卿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播诸弦管,尤足动人爱国之思。且帝舜始于侧陋,终以揖让,为平民政治之极则,遗制流传,仰吾人永远诵习,籍以兴起其景行慨慕之心,似于国民教育,大有裨益。惟歌词太简,不便长言,拟于歌后,取当时持衡枕首之语,用相增益,或更复叠其词,以明咏叹。”内务部函商于教育部,根据汪荣宝的建议,请当时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欧士东为《卿云歌》作曲。1913年4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民国国会开院典礼上,用《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其词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1914年袁世凯即下令废止《卿云歌》, 1919年,北洋政府决定仍用《卿云歌》作为国歌。新版《卿云歌》摒弃比利时人所作的曲调,改为肖友梅谱曲,把结尾两句删除,只保留前四句。这首国歌寿命也不太长,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时就决定废除这首国歌。不过到了1940年,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的汪精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用的国歌还是萧友梅作曲的《卿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