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戏称谓的由来?

2025-02-05 17:43: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文明戏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它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如何?它名称的变化有何阶段性特征?它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走向有何关联?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详细的论证和辨析。

  文明戏的得名有它深刻的时代、文化原因。但如果暂时忽略这一点,仅从现象而言,对于这个名词的流行起因,作为亲历者的文明戏演员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广大女观众,尤其是妓女和姨太太们的爱称。徐半梅说:“新剧一出现,因为全用白话,非常通俗,于是妇女们都非常爱好,尤其是堂子帮与姨太太帮,更酷嗜新剧。但她们都是文盲……于是便送我们一个绰号,叫做‘文明戏’”。这反映了当时文明戏初兴期的受众特点,即文明戏因为剧情贴近现实生活,表演方式写实易懂,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旧戏伶人的赠予。陈大悲1938年在《申报》上撰文《文明戏怪称之由来》,认为“文明戏”这个词是1911年在上海黄楚九组织的新新舞台,新旧戏同台演出时旧戏伶人对新剧的称呼。“旧戏伶人多半属于北方籍,北方人称新名词为‘文明词儿’,因为新剧对白中包含着许多当时觉得非常新奇的新名词,而且不用锣鼓与京胡,所以旧戏伶人就共称新剧为‘文明戏’”,从此以后,文明戏这个词就流行开了。看来,这个词来源在北方,尤其是北方语言。

  还有一种说法指出,这是当年新剧界在报纸广告中的自称。陈大悲、欧阳予倩都持此论。在上面那篇文章中,陈大悲说:“但是到民国二年的秋季,竟有若干新剧团体在名牌与广告上自称为‘文明新剧’了。这就是‘文明戏’怪称的由来。”欧阳予倩也说“当时在报纸上等广告称为‘文明新戏’”。

  我们循着陈大悲和欧阳予倩提供的依据,在上海《申报》上查找文明戏一词的出现规律,发现了它的阶段性变化。而且,1913年“新剧中兴”开始后,各个剧团在《申报》上刊登广告极为普遍,故而,根据广告词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清理出一个文明戏称谓变化的线索。

  1913年9月,在新民社的努力下,新剧终于告别义演阶段,走上了正轨营业的道路。随后,商业化新剧的发展势如破竹。根据笔者对《申报》戏剧广告的统计,1914年上海先后演出的新剧团体或剧场有:新民社、民鸣社、高等新剧团、溥化新剧社、竞化新剧社、移风新剧社、开明新剧社、民醒新剧社、启民新剧社、民镜新剧社、春柳剧场、民化新剧社、女子新剧教育团、振华舞台、觉民新戏院、杨树浦夜花园、新华园夜花园、亨白避暑花园、第一女子新剧社、普化女子新剧团、张园女子新剧团、自由演剧团、女子演艺团、竞新社、民兴社、进化女子新剧团、霜钟新剧社、大东江剧社、女子慈善新剧社、长春新剧社、莘莘剧社、爱华女子新剧、社坤一女子新剧团等33个早期话剧团体,另外杭州第一舞台也在《申报》上刊出过新剧广告。

  在当时,新民社、民鸣社和春柳剧场都称自己的戏剧为新剧,不称文明戏,当时大多数正规剧团都不称文明戏,一系列报纸杂志也不称文明戏而称新剧。但也偶有剧团自称文明戏或文明新剧、文明新戏。初期商业化新剧中,把新剧称为文明戏的主要是一些小社团和女子演剧,尤其是进入游乐场的新剧。

  不过,浏览多年的《申报》广告,我们看到从1918年至20年代中期,上海新剧的核心人物郑正秋所领导的剧社也常常自称文明新剧。30年代,文明戏演出者都随着时代进步,把文明戏改称为“话剧”或“白话剧”了。但1936年,又有一次自称文明戏的回潮。总体而言,新剧、文明戏、话剧是同时并称的三个词汇,其变化、消长,反映了中国现代戏剧建立过程中的观念转换。

  总之,《申报》上对文明戏称谓变化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906年到1916年为第一个阶段,特点是以“新剧”为主,兼称“文明戏”。1917年到1930年为第二个阶段,特点是“文明戏”、“新剧”混称,以“文明戏”为主。1930年到40年代末为第三个阶段,特点是“新剧”、“白话新剧”、“话剧”、“文明戏”混称,后期以“话剧”为主。下面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