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作为姓氏的读音是:kè
可拼音:kè,注音:ㄎㄜˋ,部首:口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5画,五笔:SKD
仓颉:MNR,郑码:AIJ,四角:10620,结构:右上包围,电码:0668,区位:3141
统一码:53EF,笔顺:一丨フ一丨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可耻[kě chǐ]
应当认为羞耻:节约光荣,浪费~。
2.可怖[kě bù]
可怕的。
3.可靠[kě kào]
可以信赖依靠:他忠诚老实,为人很~。
4.可贵[kě guì]
值得珍视或重视:难能~。~的品质。这种精神是十分~的。
5.可口[kě kǒu]
食品、饮料适合口味或冷热适宜:吃着家乡菜,觉得特别~。
6.可惜[kě xī]
令人惋惜:机会难得,错过了实在~。
读音 ke 三声 可乐 可以 的可 同音 本人姓 可
可字姓氏
可姓 可[可,读音作kè(ㄎㄜˋ),不可读作kě(ㄎㄜ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庆父之后庆克,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在史籍《氏族略·四》中有记载:“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
姜庆克,亦称公孙庆可,其子获罪于齐昭公姜潘,先逃亡晋国,为晋文公姬重耳所厌,遂又赴吴国。
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齐昭公与晋文公联师与楚国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晋文公会齐,宋、鲁,蔡、郑、卫,莒八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武陵一带)结为同盟。其时公孙庆可的后裔子孙中有改姓氏为可氏者,以避齐国预伐之难。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古鲜卑族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阿伏干氏、可地干氏、可地延氏,并改为可氏。”
①鲜卑族慕容部可足浑氏,亦称可朱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后多改汉姓为朱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
②鲜卑族秃发部可沓氏,亦称可达氏,后多改汉姓为可氏、达氏。
③鲜卑族拓跋部可地延氏,可单氏,后多改汉姓为延氏、单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
④鲜卑族外帐姓氏可那氏、可频氏,后多改汉姓为那氏、平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外帐姓氏,属于“黑号之姓”中的分衍姓氏,地位卑微,为官者几乎没有,因此在《魏书·官氏志》中不予记载,但在北魏时期的其它官札中有记录。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百官志》记载:“拿可氏部封陇西郡,后改汉姓可氏。”
拿可氏部落在金国时期与其他九十八姓氏并称“白号之姓”,虽非王族姓氏一族,但仍属于贵胄姓氏之一,多为上层领兵将领,在金国时期属于高俸阶级。
拿可氏部族在金末元初时期,有改汉姓可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纳尔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巴克西纳尔氏,亦称巴可西纳尔氏,属于成吉思汗的庶支后裔,分居于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一带地区(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在元朝的初期,巴可西纳尔氏曾全族男壮随忽必烈征伐大理国,之后重兵围攻恭州(今重庆)长达十余年,其后裔子孙有落籍于巴蜀地区者,改汉姓为可氏。
留居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一带地区的巴可西纳尔氏,其汉姓则多称师氏、乌氏。
通过党的民族政策,可姓享受着各种特殊优惠待遇:宗教局扶持款,无息贷款、贴息贷款、学生上学免费、考学照顾20分,计生多生一胎、做生意免税。
二.迁徙分布:
可氏族人大多分布在河南省的滑县、新乡市、获嘉县,河北省的衡水市安平县可胡林村,湖北省的浠水县,山西省的保德县,云南省的玉溪市可官村,通海县海东村,四川省,上海市,重庆市等地区。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82.htm#8
首发命中,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