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时代里,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佳证明
墨子简介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 (俗称 鲁班 )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墨子》七十一篇”,无卷数。《隋志•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录“《墨子》十五卷”。《宋馆阁书目》著录“《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宋以前亡十篇,宋代亡八篇。 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九万两千余字。 司马迁写《史记》时,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将之一并写入书中,留下了不少糊涂账,比如:老子。《史记》没有为墨子立传,在《史记•孟荀列传》中,寥寥数语,也留下一道选择题: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太史公是否对墨家有偏见?孙诒让《墨子间估•墨子传略》是有些这样的抱怨: 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盖非其所憙。故史记捃采极博,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然则非徒世代绵邈,旧闻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时具存,史公实未尝详事校核,亦其疏也。 《汉书•艺文志》墨家类著录“《墨子》七十一篇”,司马迁没有见到?诸子之中,独墨子一派让太史公遗忘?不感兴趣?或曰是,或曰非。可以研究。 根据《史记》及相关情况,我们可以推论如下: 一、西汉时期,墨学浸微,研习墨学已经成为少有人问津的偏僻学问。资料确实很少,很难找到。在学术界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现存史料中,西汉墨学状况者,仅见《汉书•艺文志》儒家《董子》一卷。主墨者将此书名之为《缠子》(见附1《墨子间估•缠子轶文》),记录了儒者董无心与墨学专家缠子,就尚同、兼爱、尚贤、明鬼等问题的辩论。 二、呼风唤雨盛极一时的墨家社团,在当时已经销声匿迹。即便是还存在,也是规模不大、十分秘密的,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其有限。 三、太史公写作《史记》,确实“捃采极博”,治史的学养不应该怀疑。《墨子》可以不看,各国史书还是看过的。墨子行迹全无记录,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各国史料中并没有关于墨子行迹的记录。 四、从“善守御,为节用”看,墨子的是防御专家,基本主张是“节用”。如果司马迁肯定没有读过《墨子》的话,那么这就是当时对墨子的主要印象。 墨子的十项主张,我将之顺序编排为:天志、明鬼、非命、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为一类,近似于哲学的本体论,矛盾重重,是否有创见?当时就很有争议。 兼爱、尚同、尚贤为一类,主要是政治主张。 节用、非攻、节葬、非乐为一类。节用是其主旨,也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今本《墨子》92000余字,《备城门》及以下1700余字。再加上书中不厌其烦非攻的言论和事迹。墨子是防御专家应该不错。 五、墨子是否做过宋大夫?《墨子•贵义》有云: “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晚年的墨子应该是专事聚徒讲学了。《墨子》中,积极参政议政的言论很多,墨子大概是很愿意做官的。《墨子》中记载有,他有好几次做大官的机会,但是都没做成。 太史公说墨子是做过宋大夫,这是墨子宋人说的主要依据。最近还有文章主张是墨子是河南鲁山人的。 主鲁派的证据是《吕氏春秋•当染》: 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於鲁,墨子学焉。 也只是说墨子求学于鲁,没有明确地说墨子是鲁国人。 墨子自鲁即齐(《墨子•贵义》) 墨子游历很广,这并不能说明墨子是鲁人。 以迎墨子于鲁(《墨子•鲁问》) 墨子曾在鲁国居住过,这也不能说明墨子是鲁国人。 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吕氏春秋•爱类》) 此外有清代毕沅的楚人说,还有墨子是印度人、阿拉伯人的主张。目前大家基本认同他是鲁国人了。战国时期的国籍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墨子,对这个问题不会这么关心。
应该算个侠士,专门扶危济困,抑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