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存在的叔本华钟摆啊?

2024-12-30 00:25: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叔本华认为一切外在物都是“我”的表象,我们不知道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我们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概念而研究自身的时候,自我本身也是作为一个概念性的表象而存在,所以在一个“我”的角度,世界都是以“表象”存在的。

那么世界作为“意志”而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也有人翻译为意欲,对人而言,它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欲望,对生存、温饱、性、荣誉等等一切满足人需要的欲的总括。我们平时的意识只是心灵的表层,只有了解了隐藏在在意识下面的“意志”,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自己。当我们想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个理由,当我们不想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也有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不需要理智与原因的,这是我们欲望,一种需求指导着我们。“当我们用理智与解释与一个人争辩时,最令人头疼的是最后发祥它不愿理解你,我们必须在它的意志上做文章,...我们说服一个人,最终用的不是逻辑,要说服一个人,你就得打动他的切身利益,欲望和意志。”由此可见指导我们的本质是意志。
叔本华进而提出,意志概念不仅仅对于人,也不是对于个别事物,它是一种世界万物的总的趋向,是世界内在的蕴涵与根本冲突。意志客体化的过程既表现为事物的各种现象,如“牙齿,食道肠的输送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的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比较间接的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我们再拿常见的水做例子,水的形状是不固定的,但水由于承载物的形状,外物击打而激起的水花而具有的状态则是水的各种特征。因此对水来说,水的变化所由产生的力是意志,水所特有的体现力的方式(水花)是理念,而水的各种形状却仅仅是意志通过理念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同理,对于水的分析可以适用于万物。

叔本华认为万物意志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物体所具有“智力”的差别,意思大概说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和人类对异性的倾慕在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种力,只是不同在人类的‘智力’比行星等无机物高。这个世界是意志的逐级的客体化,由“智力”的等级差别我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力”。在无机界和植物界中,意志把自己表现为一种盲目的冲动和无知的奋斗,如行星之间似乎只有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起作用;到了动物,则已开始有了行为动机及高级欲望(如温饱欲,性欲等)。到了人类,是智力的最高层,所以意志(欲望)的的需求也是最大的。意志没有终止的界限、没有最后的目的,所以意志就意味着无尽的要求,“而所欲得不到满足,是人的痛苦的源泉”。

在叔本华看来,欲望是痛苦的源泉,因欲望而产生争夺,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残暴和欺诈,产生一切苦难,其结局是痛苦。而一但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也别开心得太早了,其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即新的空虚。对此,叔本华举了个很经典的比喻:“人生是一个摆钟,这端是‘痛苦’,另一端是‘无聊’,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产生焦虑,痛苦感。而一旦得到满足,便会觉得‘不过如此’,‘百无聊赖’”
对此,我有些其他的看法。首先欲望不仅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苦难产生于欲念,美好之物也产生于欲念。人不仅仅有贪欲、物欲、权欲,也有倾慕之心,怜悯之心,爱护之心,这些按照叔本华的学说也是源于意志。我们不仅有追求满足的念头,每时每刻我们也有善的念头,看到爱人有倾慕之心,看到弱者有怜悯之心,看到长者有尊敬之心,看到不平之事有愤慨之心,等等都是意志在积极方面的体现。另外对于叔本华所说的钟摆,我们也可以认为它不是单一左右移动,设想它在向“良好”欲望追求是个无限的过程,也许我们世界会有个更好的蓝图。

当然,对于解决痛苦,叔本华也有他自己的办法
一,进行哲学思考,投身艺术创作。
(控制摆速?)
理智虽不能支配意志但可以限制意志,使自我忘却物质利益,从欲望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达到纯粹的无欲的思考,以摆脱烦恼和痛苦。
二,皈依宗教,进行哲学思考。
(减小钟摆半径,使其始终处于中间的平衡状态)
在叔本华的晚年,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他开始通过佛教的教义思索人生的出路,认为到了“涅槃”的状态即可最大可能的消除意欲,从而减少痛苦。
三,自杀。
(大概是把钟摆砸了)
最终的逃脱,只要你原意尝试。

叔本华在他论说完其悲观的哲学理论与思考后,也提出了积极的看法。他在《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一文中,他认为基督教把我们的生存理解为原罪,过失的结果。认为一旦我们这样对待人生,就会将一切生活中的大小艰难,痛苦,误解及其他可恶事视为规律之中的,我们要懂得每个人存在世上的痛苦,我们都背负罪责,我们要不断偿还,所以我们的存在才变得这么凄惨。别人的缺点也是我们自己的缺点,只不过我们还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宽恕别人。
可以说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悲观的,但可以看到叔本华在一个很高角度审视着这个苦难、滑稽的人生;而且唤起我们对同类的怜悯。这种真理的力量又岂是那些肤浅、幼稚、盲目的乐观主义所能给予我们的。

回答2:

叔本华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归纳、总结他的哲学思想,可以由这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着实让人感到惊奇。那么,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当然,如果您喜欢,可以阅读一下他的《悲观论集卷》,人们把叔本华的思想比喻为叔本华的钟摆——也许把悲观看透了,才能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

--------------------------------------------------------------------------------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乍一听觉得刺耳,往深里一想令人十分绝望。他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难道我们就不能超越叔本华钟摆吗?他只给少数人指了一条路: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摆脱它们,而立于漠不关心的旁观地位,这就是通常所称”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纯粹的欢悦”,如纯粹认识、美的享受、对于艺术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

——某些人带着几分忧郁气质,经常怀着一个大的痛苦,但对其他小苦恼、小欣喜则可生出蔑视之心。这种人比之那些不断追求幻影的普通人,要高尚得多了。

能够超越叔本华钟摆的只是极少数有天赋、有艺术气质的幸运儿。他们超越了世俗生活中的小苦恼(比如没钱啊、没评上职称啊、没升官啊等等)小欣喜(比如有了 钱啊、评上职称啊、升了官啊等等),从纯粹认知(科学的事业)当中得到快乐,从美的享受(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当中得到快乐。

有时,我能从写作一篇小文章中获得纯粹认知的快乐,从读一本小说中获得真正的喜悦。我希望能够因此摆脱叔本华钟摆,在有生之年活得快乐、充实。

要想摆脱叔本华钟摆,除了纯粹认知和美的享受,还要”经常怀着一个大的痛苦”,那就是直面生命的残酷——它是那么无可救药的短暂,就像朝生夕死的蜉蝣,短短的几十年过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成功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这是无需赘述的原因;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谓意志为主,智慧为次的理论,人类的行动决定于“意志”而不决定于“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五,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总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回答3:

我想:人生只要看的开一点,不被任何外界干扰自己的内心的所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计较得与失,我想会活得会好一点。

回答4:

他 挺 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