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要遵守哪十大戒律?

都说寺庙有十戒五逆,我想知道具体!
2024-11-30 19:22: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乱伦,奸淫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回答2: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乱伦,奸淫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回答3: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其中,五戒为在家居士可以允许受持的戒律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受戒时念的是尽形寿(也就是一辈子)在家居士若能终生受持此五戒,可谓功德无量。

又,八关斋戒,的时间有别于五戒的一生一世,八关斋戒为一日一夜,佛在世时,许多在家人很想出家,但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出家,很向往出家的生活,又无法脱离俗家,于是佛为说八关斋戒,就是过一日一夜出家人的生活

八就是八种功德,关就是关闭恶业,斋就是过午不食,戒就是八条戒律

分别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指在这一天里即使是夫妻的正淫也是不允许的,这里有别于五戒的不邪淫,这里就更严格了在这一天里连夫妻都不行)
四不妄语(在家人由于平时妄语成习惯,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说妄语,因此这天里是建议尽量是禁语,比较稳妥)
五不饮酒(包括不能吸烟)六不非时食(这是八关斋戒的核心,如果这条做不到,就算其他都做到也不算持八关斋戒,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中午12点后,就不允许再吃任何需要咀嚼的东西,包括不能喝有果粒的饮料,只能喝水,也不能喝豆浆(因为会涨气)
七 不着香花曼及歌舞戏等,就是不能涂脂抹粉,不能看电视,不能打游戏,通过电视或电脑听经可以)
八 不坐卧高广大床(只能打地铺)

这是八关斋戒,时间是24小时,若能如法受持一日一夜,佛说以此功德往后六十万世衣食无忧。

这是在家人可以受持的戒律。

以下是出家人的戒律

一位真正的出家人是不简单的,为什么?因为持佛净戒

戒律分3种,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梵文之音也,此为戒律的别名),如暗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盘时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佛陀入灭以后,戒律一直维系着教团的慧命。

戒,是自发心的遵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

戒律不仅被奉为三藏之一,更是三学之首。佛陀一切经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学,戒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慧可破惑证真,以此成佛。《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戒如同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力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

沙弥戒有10条,是刚出家或年纪未满20岁的出家人所受的戒律,依据佛制年满20就可以受比丘戒

一般而言,出家的男性法师,我们称为比丘,必须要遵守256条比丘戒,戒律全部都是由佛所制定的,任何古时候的高僧祖师都没有资格制定戒律,祖师只能制定清规,我们一般常听说,清规戒律,清规戒律,其实清规和戒律是不同的,戒律应该在清规之上

而女性出家人比丘尼,则要遵守348条的比丘尼戒

除此之外,每一位出家人还必须要遵守10重48轻共计58条的菩萨戒

出家人的戒律非常严谨,例如绝对不能行任何的淫事,杀,盗,淫,妄,是根本重罪,是绝对不允许犯的

但是,依据佛制为了保护一切在家及出家人,佛不允许任何出家人对在家人说大戒的内容,也不允许任何俗家人偷阅大戒,所以不能告诉你一一的名目,还请见谅。

戒律是如来秘宝,古来不轻以示人。小众不得听大众的说戒羯磨,所以古德多认为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阅读大戒,否则便成“贼住”而障受大戒。即不得听,也不得读。《僧祗律》中规定,比丘若向未受具人说五篇七具之名,便犯越毗尼罪,这是比丘不鼓励小众及俗人看律的有力根据。

弘一大师在《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中说到:"贼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窃入僧中共受利养、或盗听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难。

若白衣(在家人)偷阅僧戒律、或但闻僧中说戒、虽非障难、亦佛制所不许。

回答4:

十种戒。综合诸经论所论的十戒,约有下列几类︰   (一)沙弥及沙弥尼应受持的十戒︰又称沙弥戒、沙弥尼戒,或称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物。   (二)菩萨令众生防护的十戒︰又称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内容为︰(1)禁戒,即持四重禁。(2)清净戒,即护持僧残。(3)善戒,即持波逸提等。(4)不缺戒,指令发未来禅,使事行不缺漏,令得根本禅,性行不缺漏。(5)不析戒,即道共戒,意谓相对于析空观之道共戒,而指显体空观之道共戒,亦即灭色而入空是析法之道共,今体法而入空故称不析。(6)大乘戒,即自利利他双修。(7)不退戒,指菩萨以善巧方便行种种非道,出入淫舍酒家等非法处以度人,而不退失禁戒。(8)随顺戒,指能随物之机宜,随顺道理。(9)毕竟戒,即究竟无上之大法。(10)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谓一切圆满,法无不备。   依智顗在《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所述,此十戒中,禁戒、清净戒及善戒属律仪戒,不缺戒为定共戒,此四戒又皆属三藏析空观。而不析戒以下六戒皆为道共戒。其中,不析戒是体空观的道共戒,属通教;大乘戒、不退戒及随顺戒是假观的道共戒,属别教;毕竟戒及具足波罗蜜戒为中道的道共戒,属圆教。又,南本《涅盘经》卷十一述及,此十戒的第一戒为菩萨愿令众生护戒,后九戒为愿令得戒。   (三)菩萨所念的十戒︰又作大论十戒。为天台宗依《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所载之文而立的十种戒律。   (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着。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五逆:  指五种极恶之行为。又名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或五不救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或作害。其中前四是身业,后一为口业。造此五罪必堕无间地狱受苦,故称五无间罪、五无间业。又因杀父、杀母是违逆恩田,其他三种为背逆福田,故称五逆或五逆罪。

回答5:

还是不要知道了,现在的和尚什么戒律都没有了,在外面比普通人还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