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为什么大修武当山

2024-12-23 07:17: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道士张三丰

修真悟道之后,张三丰主要往来活动于陕西、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会仙馆”。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

张三丰号称“隐仙”。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此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多次遣张宇初及其他人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 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

回答2: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于永乐九年开始大修武当宫观。这一工程役“丁夫三十余万”,历时十四年,共建成净乐、玉虚等九宫,太玄、元和等八观以及庵堂、岩庙、祠亭等共三十三处建筑群。通往武当山金顶的一百四十华里神道两旁“五里一宫十里庵,丹墙翠瓦望玲珑”,后人称这一工程“诚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也”;并说这是“补秦皇汉武之遗”。
明成祖创建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其工程规模的宏伟,建筑工艺的精湛,不仅是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大修武当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是非常惊人的。王世贞就有诗云:“……是时岂独疲荆襄,雍豫梁益皆为忙。少府如流下白撰,蜀江截流排豫章……”。朱棣自己也承认:“朕创建大岳太和山各宫观……,实皆天下军民之力,辛勤劳苦,涉历寒暑,久而后成。凡所费钱粮,难以数计。”
朱棣不仅创建武当宫观,崇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使之地位超过了五岳,还在全国钦选道士到武当山办道;钦命道官提点和宫观;拨赐公田佃户,专一供赡道士;钦授藩臣,提调全山并颁降圣旨,严饬道规。这已说明武当道场已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御用家庙……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大修武当呢?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武当歌》中有这样一句:“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是说,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靖难,为时三年,经历七十多场战役,打进南京,从侄儿建文皇帝手中夺得皇位。朱棣把取得的胜利说是玄武神相助的结果,“朕起义兵,靖内难,神辅相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南京,即皇帝位。同年七月则遣神乐观提点“祭北极真武之神”,目的是向天下百姓表明他当皇帝是得到真武神保佑的,因此他要酬报神恩……
神助之一
……密商举兵之事。这时,恰巧来了一阵暴风雨,屋檐上的瓦落下数块。燕王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很烦躁,脸上一片愁云。姚广孝解释道,这是吉祥之兆。燕王听了呻斥道:“哪来的吉兆呢!”姚广孝不慌不忙地说:“殿下没听说过吗,‘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屋瓦坠地,这是上天示意,要殿下换住黄屋了。”这是说燕王是真龙天子,一说举兵起事,上天马上就以风雨相从。旧瓦附地,换住黄屋,也就是说很快要当皇帝了。燕王听了姚广孝的一番解释,顿时转忧为喜,决定马上起兵。
神助之二
燕王朱棣起兵后,三天便“城中大定”,控制了北平。接下来就召集将士,正式打出了“奉天靖难”的旗号,举行誓师。在这誓师的当儿,天气却突然发生了变化,风云四起,昏天黑地,人咫尺之间不相见。但不大一会,东边天上的乌云闪开一缝,露出一片青天,大约一尺许,阳光由此照耀上下。将士看到这情况非常高兴,以为是燕王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是瑞应之兆,于是欢声雷动。(还有书记载,朱棣看到天上乌云密布,马上披发仗剑,装份成真武神附体的模样,与天上的黑云相呼应。)
神助之三(白沟之战):
……双方数十万大军搅杀在一起。北方的早春天气还有微寒,但在白沟河南这块古战场上,人们所听到的只是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和刀枪的撞击声,不仅没有丝毫的寒意,而是到处是热血横流,一片沸腾,似乎整个大地都颤动起来。双方数十万大军就像两股怒潮,以雷霆万钧之力向对方卷去,一浪高过一浪……燕王朱棣率劲骑逆击,虽连杀数十人,但阻挡不住敌军的攻击。敌军接连射死了燕王的三匹坐骑,射死一匹,马上再换一匹,连续换了三次,所幸的是竟未射中燕王。燕王随身所带的箭都射完了,便提剑左右抵挡。不大会儿,剑到处是缺口,后来竟砍折了,无法再砍杀敌人,处境十分危险,差点被活捉……直到中午时分,两军仍相持不下。这时,南军依仗人马众多的优势,再一次向燕军发起冲击。(南军将领)瞿能父子“大呼灭燕”,一马当先冲入燕阵,斩首数百。……燕军形势不利,正在这双方拼杀的关键时刻,忽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阵旋风突然刮来,将南军的大旗刮倒。南军将士见不到自己的军中大旗,以为出了什么危险事。大旗一倒,指挥系统便出现混乱,南军阵地顿时也混乱起来,攻势大为减弱。燕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麾军猛冲。……于是南军全线崩溃。真是“兵败如山倒”,南军“奔走之声如雷”。燕军追击,借风纵火,焚烧敌营,连绵数十里的南军营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白沟之战,南军被“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在追击中“杀溺蹂躏死者复数万”,投降的有十余万,获辎重、器械如同山积,不可胜计。
神助之四(夹河大战):
……这天,也就是夏历三月二十三日,两军又展开了激战。燕军阵于东北方向,南军阵于西南方向。从辰时开始,一直酣战到过午,两军互有杀伤,难分胜负。燕王临阵督战,并亲率骑兵往来冲锋。燕军有时用骑兵将南军冲破个缺口,但南军很快又围拢过来。这样先后冲击四五次,一直未将南军的阵线冲垮。这显然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激战。在那北方春天的原野上,人们丝毫感受不到未散尽的余寒,激烈的拼杀声、呐喊声早已汇成一片炽热的气团,一个接一个倒下的尸体,更使这片大地为两军将士的热血所浸透。
两军短兵相接,飞矢交下,相持不退。有时两军将士打得实在太疲劳了,就不约而同地坐下来歇一会,然后起来再战。一直到未时(下午2时前后),两军仍处于胶着状态,难解难分。这时,一阵狂风从东北方向刮来,这对燕军来说真是天助。正是这一阵狂风使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狂风吹来,尘沙蔽日,砂砾击面,一片天昏地暗。但燕军处于东北方向,是在顺风头;南军处在西南方向,正好逆风,将士们睁不开眼。燕军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乘风大呼,纵骑兵横击,南军立刻溃不成军,弃甲而逃。燕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滹沱河边,南军被杀和溺死者不可数计。
整个夹河战役,激险惨烈,朱棣经常身先士卒,大呼奋击,冲入敌阵。许多箭射在燕王的旗帜上,密密麻麻,就像刺狷身上的毛一样。燕王感到这面战旗是件很好的纪念品,遂派专人将这面战旗送回北平,交给固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炽,要他好好珍藏,传之后世子孙。当时协助世子守北平的老将顾成看到这面战旗后激动的泪水直流,说:“臣自幼从军,多历战斗,今老矣,未尝见此旗也。”顾成这时已72岁,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还从没见过如此激烈的战斗。
……
白沟河、夹河战役,都是生死存亡的决定性之战。白沟河大战双方几乎都倾注了全部兵力,志在必得,但南军失败了,从此以后士气便难以振作。夹河战役则稳固了河北和北平,战场上略占主动。之后,燕王绕过山东,长驱金陵,靖难之役遂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夺得皇位后,年号永乐。几年后,便开始倾全国之力,大修武当。朱棣把靖难战场上发生的许多偶然现象及其取得的一切胜利,都说成是玄武神相助的结果,从而在夸耀玄武神“威灵感应”的同时,又给“靖难”继统抹上了“君权神授”的神圣色彩。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难免让人说他违反礼法,“篡夺嫡统”,因此大修武当,也是在向天下宣称,他起兵靖难和承继大统始终得到玄武神的“阴翊默赞”,利用在民间很有影响的神灵为自己篡嗣正名。
王世贞在《武当歌》中还写道:“英雄御世故多术,卜鬼探符皆恍惚。不闻成祖帝王须,曾借玄天师相发”。王世贞直接把这看作是朱棣的“御世”权术,是很有见地的。

回答3: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及仁威观、回龙观、龙泉观、复真观、元和观等九宫八观,加之庵堂、亭台、桥榭等,在八百里武当山构建了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所,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之处,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庙宇通称为宫观。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宫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道教宫观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设置配殿供奉诸神。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道教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林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武当道教宫观还依山势地形,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