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边城》的历史背景?

就是说沈从文写编程的动机、主旨之类的
2025-02-06 03:08: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先生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一书完成中间有过一段时间暂停,这是因为沈从文母亲病危,他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回湘西,陪伴了母亲一段时间。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从桃源上行至凤凰,山路很崎岖,于是他选择坐船。沿途的风土人情,让他有回到故里的感觉,途中他每天给妻子张兆和写信,后面以此编成《湘行散记》。但是时代在改变,他本人也从那个懵懂少年变成知识青年,所得的领悟有了变化。于是,沈从文把原本完美的边城改成了一个悲剧,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湘西的白塔倒塌了,于是沈从文同样希望通过人性的回归来重建湘西文明,重建变成白塔。

回答2:

茶峒地区原是“汉代五溪夷”,偏僻、蛮荒,为历史上犯人流放之地;苗族、土家族在这里过着原始的、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至18世纪才开始推行封建宗法制度,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因此他从小就产生了非暴力抗恶的人道主义思想。创作《边城》时,他虽然宣称创作的是“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但实际上却正是针对湘西的“现在”,与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湘西封建宗法制社会进行批判。
作品中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其实他是以一个真善美的边城,反照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和谐。

回答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这篇作品如沈从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运变迁,描摹了湘女翠翠阴差阳错的生活悲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田”的气象。当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回答4:

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有沽酒”的早春,还是“再落个不停,溪面一片烟”的初夏,都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作者不仅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在暴风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征着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696219.html
实在不行到这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