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对《水浒》评论有哪些?

恶意灌水的 一律举报 谁有啊?不少于8条 好的 加分!~
2025-01-01 01:59: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张恨水与《水浒传》[/font]
古耜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俗小说的巨匠,张恨水与中国古典小说关系密切。这并非单指由一百一十多部长篇作品、近三千万言构成的张恨水的小说世界,同中国古典小说之间存在无法切割的文化血缘,是中国小说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赓续与嬗变;同时张恨水笔下的不少作品,都从特定的古典小说著作里,获得了题材、意趣、构思与写法上的启示与滋养,从而呈现出文本意义上的取精用弘和推陈出新。譬如,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的《春明外史》,就把《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相关元素嫁接到了一起,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洋洋洒洒九十万言的《金粉世家》,则全面继承了《红楼梦》的精神与格局,难怪它甫一问世,就被研究者称之为“民国《红楼梦》”。而流传甚广的《啼笑因缘》,若干描写让人联想到《好逑传》《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就是书名也自觉融进了同《醒世姻缘传》相映照和相区别的意思。至于《八十一梦》借鉴《西游记》和《镜花缘》的手法,来揭露“雾重庆”的社会丑态;《我是孙悟空》戏仿《西游记》的情节,表现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反抗,更是多为文学史家所称赏。
  
在张恨水与中国古典小说异常密切的联系中,《水浒新传》一书,值得人们格外留心和瞩目。这不仅因为张恨水对《水浒传》情有独钟,从14岁起,就反复阅读研究,这种浸入骨髓的热爱和烂熟于心的把握,使得一部《水浒传》在作家那里,很自然地由研读对象转化为写作资源,从而直接催生了两部奇特的文学作品:艺术随笔《水浒人物论赞》和长篇小说《水浒新传》。
  
《水浒人物论赞》收文凡90篇,其中论“天罡”者33篇(外二篇),论“地煞”者23篇,另有“外篇”32篇,专论王进、武大、郓哥、西门庆、潘金莲直至施耐庵、金圣叹等梁山好汉之外,但与《水浒新传》相关联的人物。这些文字陆续成稿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前后相距十多年。这期间,张恨水“对水浒观感,自不无出入处,但态度始终客观,并持正义感,则相信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文章裒然成集,依旧个性昭彰,精妙屡见。首先,张氏谈《水浒》》人物,立足于社会学和伦理道德的角度,能够尽脱窠臼,独具只眼。譬如,他以王进作比来谈林冲,指出林冲在顶撞了高衙内之后,之所以不能像王进那样远走高飞,说到底还是因为丢不下眼前的晋升阶梯和安逸生活,其中包含的卑躬屈膝、认贼作父的教训,发人深省。当然,张氏也有鲁莽灭裂之处,譬如他对宋江的一再挞伐,全盘否定,就显得理念先行,分析不足,掺进了过多的个人好恶,以致简单、绝对。其次,张氏分析《水浒》人物,善于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每每以简驭繁,见微知著。此外,全书用生动畅达的文言写成,其遣词造句,典雅、隽永,饶有趣味,这对于汉语言在经历“五四”之后,如何扬弃修正,重新强化审美功能,自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水浒新传》创作于1940年,当时,张恨水在大后方重庆,作品则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于上海的《新闻报》。1941年底,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该书的写作和连载一度中断,至1942年夏天,全书六十八回方续写完毕。张恨水借“水浒”故事作小说,出于鼓舞民族精神、配合抗日战争的目的。他说:“我要描写中国男儿在反侵略战争中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这样对于上海读者,也许略有影响,并且可以逃避敌伪的麻烦。”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水浒新传》上接七十回本《水浒传》的情节,着重写宋江率部投降海州知州张叔夜后,梁山英雄全力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其中董平雄州拒敌,壮烈牺牲;白胜、郁保四面对利诱,以死相拒;顾大嫂、时迁、杨雄隐身燕山,毒死金国元帅,最终宁死不屈;宋江、李逵顽强抗争,自杀殉国等章节,都堪称血气沛然、慷慨悲壮,读后令人回肠荡气。与此同时,作品以锋利泼辣的描写,无情鞭挞了胆小懦弱、明哲保身,甚至寡廉鲜耻、卖国求荣的张邦昌、范琼之流,不少地方直接用“汉奸”一词,来斥责他们的投降主义行径,这可谓义愤填膺,力透纸背。难怪连史学大家陈寅恪在读罢《水浒新传》后,都要留下“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的诗句。在艺术表现上,一部《水浒新传》较之它接续的原书,亦有明显的特点。譬如,它删去了《水浒传》中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情节和因素,使书中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它革新了《水浒传》的叙事方式,强化了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让作品平添了现代意味;它在战争场面的再现上煞费苦心,既巧妙地照应着《水浒传》的风格,又融进了更为真实也更为合理的历史场景,为同类文字的进步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关于这些袁进先生曾有系统的评说,笔者不再赘述。

转自: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