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是明朝开始设置的。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时间,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后面的皇帝没那么勤快,就创立了内阁。
比较讽刺的,内阁制原本是希望加强皇权,但并没有起到效果,明朝中后期皇权经常被内阁代表的相权所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都说明朝是宦官当政。其实明朝的宦官权力并不大,太监都是皇帝提拔起来与相权相互制约的,某种程度上宦官权力反映的是皇权。
内阁制取消宰相,内阁虽然权利更大了,但是内阁中的人可以相互制约。
内阁制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因为这种制度对宰相的决策权、行政权和六部的执行权进行了有效的限制和分散。内阁成员不再对宰相负责,而是对皇帝本人负责,皇帝的决策可以迅速得到贯彻。同时,六部尚书不再是宰相的下属,而是对皇帝和内阁负责。这种制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此外,内阁制度也是为了弥补皇帝个人无法处理政务的缺陷。内阁成员通常由皇帝信任的大臣组成,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自皇帝,他们的决策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因此,内阁制度实际上是皇帝集权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