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挢不下 钳口挢舌 舆论哗然 大惊小怪 瞠目结舌 惊愕失色 惊世骇俗 目瞪口呆 失惊打怪 大吃一惊 大惊失色 惊慌失措 惊魂不定 惊恐万状 惊心悼胆 惊弓之鸟 惊猿脱兔 惊恐失色 惊喜若狂 惊心动魄 石破天惊 心惊胆战 心惊肉跳 大言耸听 可惊可愕 可喜可愕 舆论哗然 咂舌攒眉
被宠若惊、瞪目结舌、瞪眼咋舌、咄咄怪事、高世骇俗、骇人听闻、惊愕失色、愣眼巴睁、口呆目瞪、目定口呆。
1、被宠若惊
【拼音】 bèi chǒng ruò jīng
【解释】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出处】 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2、瞪目结舌
【拼音】 dèng mù jié shé
【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出处】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举例造句】 男男女女的发型,不是教那些跑遍世界各大港口的国际海员,也瞪目结舌吗? ——《花城》1981年第5期
3、瞪眼咋舌
【拼音】 dèng yǎn zé shé
【解释】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出处】 康濯《腊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4、咄咄怪事
【拼音】 duō duō guài shì
【解释】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举例造句】 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5、高世骇俗
【拼音】 gāo shì hài sú
【解释】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6、骇人听闻
【拼音】 hài rén tīng wén
【解释】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出处】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举例造句】 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骇人听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7、惊愕失色
【拼音】 jīng è shī sè
【解释】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举例造句】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8、愣眼巴睁
【拼音】 lèng yǎn bā zhēng
【解释】 愣:呆,失神。由于吃惊而眼发直。
【举例造句】 听到这个消息,他愣眼巴睁的坐着,呆若木鸡。
9、口呆目瞪
【拼音】 kǒu dāi mù dèng
【解释】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出处】 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举例造句】 林氏却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细细向刘锡彤说了一遍,刘锡彤听得,不禁吓得口呆目瞪。 ——《杨乃武与小白菜》第三十回
10、目定口呆
【拼音】 mù dìng kǒu dāi
【解释】 睁大眼睛直盯着不动,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楞的样子。
【出处】 《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举例造句】 那伙计听说,抬头一看,只见不是同仁堂了,不禁气得目定口呆。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大吃一惊、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瞪眼咋舌、半晌无语、惊喜交加,受宠若惊,惊喜若狂,惊喜交集,惊喜欲狂。
卧槽,我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