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2024-12-30 08:42: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6月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离校的时节,同时也是其就业的最后冲刺阶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显得十分重要。但就业观念的转变,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保障。

  近几年来,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事例,不时被媒体热炒。远的如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一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如果用百度搜索,可搜索到相关网页6.3万余条,其热度可见一斑。近的更是层出不穷,如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内,都在想尽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引导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每当诸如“北大才子卖肉”、“名校毕业生争当搓澡工”等消息见诸报端的时候,各种舆论也是纷至沓来,赞成者认为,此乃是“天之骄子”降低身份、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的体现;批判者则认为,让名校高材生从事一个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能从事的工作,这是对人才的浪费。一时间,赞扬与批判声不绝于耳,让人应接不暇、莫衷一是。

  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引导,媒体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北大才子卖肉、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新闻,都是当前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生动体现。至于由这些新闻所引发的争论,则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之后公众认知碰撞的体现。这种碰撞,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大学生的身份在很多人的眼里,也直接和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以及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等相等同。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等教育已经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已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转变思想观念,其实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要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碰撞。俗话说,灯不拨不亮,账不算不明。思想观念的碰撞,只会让道理越来越明。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对诸如“北大才子卖肉”等报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为少了,所以直到今日一旦有类似的事例出现,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口诛笔伐之声再次接踵而至。

  要真正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舆论引导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就业大学生个案的宣传上,对进世界知名大公司、对刚毕业就成功创业等方面个案的宣传,其频率要远远高于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宣传,这点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媒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样做,虽然也无可厚非,但在就业多样化的今天,并非每一位毕业生都有进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机会,也并非每一位毕业生都有创业的机遇。高调地、高频率地宣扬那些成功就业与创业的“明星式的人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激励其他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舆论背道而行。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要求媒体就不报道大学毕业生中“明星式的就业人物”,而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即为在报道成功就业、创业等优秀大学生典型的同时,也要能兼顾那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到其他大学生不愿意去的行业就业的优秀学生典型。

  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本质上而言并非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过多所造成的。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高,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诸如“北大才子卖肉”等报道在社会上所引发的热议,也充分说明在我国的很多行业里,对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作用、地位的认知,很多人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诚然,让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当屠夫卖肉,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如果他通过做屠夫,从肉食加工的最基层岗位做起,有朝一日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肉食加工集团,没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当前中国很多传统的、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行业,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开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