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主体与教师
主导和谐共存 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本着“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共存的课堂。
〖问题与困惑〗
前不久,听了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在引入阶段是这样讲述的:教师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然后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并介绍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乐曲描绘的是一个瑶族人欢歌跳舞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幸福欢乐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你听到音乐时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音乐。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回答。同时学生用各种形式展现音乐,有的画画、有的跳舞、有的剪纸、有的用器乐,简直五花八门,而学生根本没有做到认真地聆听音乐的内涵,仔细地体会音乐。学生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在后面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始终都是这样机械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在聆听这位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注视着学生的表现,可以说纪律不错,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但学生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微笑,看不到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更谈不到去解决问题,整节课显得很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只是一味地听老师在讲述音乐创编的活动,教师也只是一味地流于形式的多样性,而没有真正地服务于教学,教学的主体性没有体现。(韩笑)
〖思考与对话〗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自发学习状态,独立、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教师应处于一个辅导、从属的地位,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责任。这样的教学势必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作为一线教师,应始终将这样的教学理念装在心里,做到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
根据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作为一线教师应做一下深刻的思考,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教师的观念太陈旧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因此,教师必须要转换教学角色,“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学习《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先听一听《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中的故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听到什么声音。学生叙述自己的雨中趣事。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雷鸣电闪波尔卡》,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2创新课缺乏音乐性
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把课上成了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总之,音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畅想音乐的地方,我们应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为学生服务,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
〖案例与场景〗
《雷鸣电闪波尔卡》课堂实录全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交响乐《雷鸣电闪波尔卡》,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内涵,感受西洋音乐之美并了解相关文化。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配合教学,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3)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概况和打击乐器“定音鼓”、“钹”,并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4)启发学生运用自制教具,来表现并体验自然界中声音的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静听音乐的习惯,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内容,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雨的图片、作者的图片、打击乐器的图片,《雷鸣电闪波尔卡》视频资料、波尔卡舞蹈的影视资料、“鼓”、“钹”、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等)。
(1)兴趣引路、创设情境。(9分钟)
教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进教室时听到了一段音乐片段,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仿佛听见打雷声,还下着大雨……
师:你们说得很好,想象力也很丰富,下面请同学们聆听几个组自然界的雨声,听听它们各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你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描绘呢?(速度、力度、音区、节奏)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堂教学关键是把学生带入情境,所以在设计之初,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不同雨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雨的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描绘了绵绵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并用音乐语言来描绘不同的雨(速度、力度、音区、节奏)。
师:哪种雨给同学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心灵上受到最大的震撼?它的什么声音让你悍然?
生:狂风暴雨,它的雷鸣电闪让我们震撼。
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
生:想。
(2)启发诱导,对比欣赏。(25分钟)
初听乐曲,感受管弦乐之美。
师:那么我们就来听一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去欣赏(播放课件):第一,集中注意力倾听乐曲。第二,乐曲留给你的总印象是怎样的?它属于哪种音乐体裁?(从大的范围看,它属于管弦乐;从具体的音乐说,它属于舞曲——波尔卡)。第三,乐曲可分为几部分?其中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第四,作曲家是通过怎样的音乐表现手段来描绘雷电的声响的?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让学生主动感受音乐,不把学生限制在约定好的框架内,让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地发挥,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独立思维,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
学生欣赏。
师:我们来看总谱来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看到总谱音乐滚动条,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看到曲谱段落的变化,帮助学生划分乐曲段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教学的重点)
(2)分乐段欣赏。
师:乐曲共分几个段落?
生:引子—Aa-Ab—Ba-Bb-Ba-Aa-Ab—尾声。
师:请欣赏引子乐段。
师:请分别欣赏A乐段中的Aa-Ab两个乐段。
师:说一说这乐段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Ab段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起什么作用?
师:请大家随着老师哼唱主题乐段Aa、Ab。
注: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的演唱姿势及发声方法。
师:聆听B乐段,说一说这段旋律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在这里打击乐器再次出现又有什么意义?
师:请大家随着老师学唱第二乐段。
师:请大家欣赏第三乐段。(播放课件A段)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与第一次出现又有什么不同?
师:请大家欣赏尾声。(播放课件尾声段)
师:你觉得尾声奏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分析、听辨乐曲,让他们去想像、去感受、去理解、去表现音乐,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
教师总结。
师:考同学们一个问题,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打雷声?
生: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那么我们在演奏时就要先打钹后敲鼓。
师:让我们来观看现场演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吧,感受打击乐,并随音乐现场演奏。
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鼓”和“钹”随音乐现场演奏,感受音乐。
教师总结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活泼。由于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雷鸣电闪的声音,所以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雷鸣电闪波尔卡》。选择波尔卡舞曲这种形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们舞蹈的欢快情绪,那么我们来学跳一段波尔卡舞蹈。
学生随影片跳舞,感受波尔卡舞曲的节奏。
师:这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同学们了解吗?
师:首先,请大家汇报一下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约翰·施特劳斯的资料。
师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播放自制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资料)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发挥其教学的主导性,二者在教学中和谐共存。)
(3)我们的音乐创想。(10分钟)
师: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①雷雨;②清晨;③课间十分钟;④厨房交响曲。
(教师准备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等,适当的音乐、学生自己课堂上能用的东西)
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地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
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得真仔细!
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呆板的教室变成了剧院、舞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由此拉近了,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4)总结下课。(1分钟)
学生总结这堂课的学习体会。
师:大家表演得都很好!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模仿出各种声音,相信大家通过积极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一堂好课不管怎样设计,如何进行,其中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最后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课上总结的过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但学生总结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否科学完整,还有待于教师的指导。所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总是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科学、清晰、简洁的知识体系。)(韩笑)
〖评析与感悟〗
这位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思考、感受、体验,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时时刻刻都深深地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教师通过欣赏、模仿等各种教学手段,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情境,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设计完美的教学步骤,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准确提出学习目标。该教师让学生自己聆听音乐。通过聆听既要让学生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又要画出重点、找出难点、提出疑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针对难点、疑点让学生自解。学习找出难点和疑点后,该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独立思考,争取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她还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通过互相启发来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情绪非常高涨,体现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各种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是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配合的十分默契,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呆板的教室变成了剧院、舞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由此拉近了,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毕竟是教育对象,他们不完全等同于自学者,学生本身还是一个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是一种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获得知识的过程。
那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1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关注它、探究它,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多种,比如,该教师在设计之初,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雨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雨的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2引导学生自学
提出目标、纲要,以此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必须是有意识主动的反映过程,而不是学生盲目、随意、被动的反映过程,要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必须给学生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去仔细聆听音乐,发现问题。
3扶持答疑解难
在学生自解阶段,如果学生本身不能解决问题或同学间形成了错误认识,那么教师就必须给予指导,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直到学生理解为止,必须克服有难就讲、有疑就答的“填鸭式”方法。
4精讲强化拓展
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展加深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教师一点不讲,而是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精、要明、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讲,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外延较窄、内涵较浅,这就需要教师用少量的时间来精讲,把重点知识拓展加深。
实践出真知。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音乐课堂教学要做到: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多样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主导作用始终蕴含于主体作用之中,二者只有做到和谐共存,才能保证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资料链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传统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表现为: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坐在那里听,缺少学生活动过程和师生交流环节,其结果是课堂教学质量差,造成高投入,低产出,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差。因此,要提高全民素质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各自位置,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重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和谐共存。这种改革能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用下列标准来衡量。
1时间标准
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所学知识主动地消化吸收,就应当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时间。每节课45分钟,教师讲授最多不能超过25分钟,必须留有20分钟时间交给学生,让他去认知、去思考、去理解、去讨论、去整理、去巩固、去运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2知能标准
课堂教学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达到独立学习、探索的过程。
3情绪标准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情绪的表现,通过媒体、语言、激情及自身的魅力来造就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4创新标准
课堂教学不应是学生复制书本知识的过程,学生大脑不能成为装知识的“口袋”。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原有知识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之下同化所学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5民主标准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而不应是教师强制学生被动学习。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完成教学计划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
音乐课堂教学要做到: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多样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主导作用始终蕴含于主体作用之中,二者只有做到和谐共存,才能保证音乐课堂的有效性。(韩笑)
〖实践与拓展〗
1读了上面资源链接的内容,谈谈您的感想。
2请结合自己的观点,设计一篇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师生和谐共存的教学案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处于自发学习状态,独立、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必然要求教师应处于一个辅导、从属的地位,承担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责任.这样的教学势必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作为一线教师,应始终将这样的教学理念装在心里,做到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