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早年游学京都,屡举不第,过了一段“买花载酒”、“千金邀妓”的放浪生活。他熟悉民间流行曲调,为伶工乐妓撰写大量慢词,流传很广,甚至在当时的西夏也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但上层显贵对柳永出入歌楼舞榭与伶工乐妓为伍的生活却极端歧视。他为此写了一首《鹤冲天》加以驳斥,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在一次发榜时见到他的名字便一笔勾消,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直到景佑元年(1034),他改名柳永,才勉强中了进土,但只做过屯田员外郎这样的小官。在北宋词人中,他的官职最低,而且是以毕生精力填词的第一个专业词人。他一生穷愁潦倒,家无余财,相传死后无钱下葬,最后由“群妓合金葬之”。文坛上流传有“吊柳七”、“吊柳会”等逸事。
由于柳永长期出入歌楼妓馆,生活东漂西荡,对下层人民生活有较多体验,所以他的词题材较为广阔。其内容主要反映羁旅行役、男女恋情和都市生活三个方面。其中以前者成就最高。柳永精通音律,受民间音乐熏陶,他把民间流传篇幅较长的俗曲搬上词坛,对慢词的发展和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吸取民间养料,使用俚俗语言人词,从而摆脱了五代词中那种传统腔调的影响,使词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铺叙手法,把抒情、写景、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思完密,首尾连贯,脉胳井然。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大大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并使自己成为词坛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词人之 值得指出的是,柳永还写了一些情调低沉,思想颓废以及宣扬色情的庸俗之作。有些作品由于轻率操笔,锤炼不足,故而失之松散,缺少含蕴。
传《乐章集》,存词二百余首。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夜半乐》、《定风波》、《鹤冲天》等。 中国东晋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静有识鉴,少有名望。屡次谢绝征召,与王羲之、支遁等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年逾 40才出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太和六年(371)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后改封海西县公),立司马昱为帝(简文帝)。次年简文帝卒,桓温因简文既未禅位于己,又未受命摄政,率大兵入朝将发动政变,慑于谢安等人,未果。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47年。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综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察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以抗衡长江上游,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太元八年(383),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 、豫、梁6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2州刺史桓冲死后,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 。但他仍不为司马道子所容,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 ,筑新城留住。后病剧,死于建康。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如果满意,请采纳,并在评价时选择“能解决问题”、“原创”,并以五星作评价。如果还不满意,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