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差异。
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
2、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
3、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 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 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
1、含义不同
中国戏剧(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外国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2、特点不同
中国在戏剧里,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艺术都可以成为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戏剧艺术必须遵循极为复杂的、互相制约的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它本身具有着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外国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3、发展不同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世界戏剧艺术最早是出现在距今约2400年前的爱琴海边的古希腊。当时剧团内除了主要演员以外,还有一支合唱队,随时评论剧中发生的事情。
扩展资料:
中国戏剧既有别于古希腊的戏剧,也有别于欧美近现代的戏剧。因为,中国戏剧是在中国文化氛围之中创造出来;所以,中国人的政治观、历史观、审美观已经给中国戏剧贴上了醒目的标签。杂剧、南戏、雅部、花部的创造,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随心所欲。
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推陈出新的创造,属于中华民族以艺术的形式审视过去、解剖现实、向往未来的精神追求。
戏剧艺术的实现不可能独往独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剧作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协同创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剧
在中国和西方(我们涉及的主要是欧洲)之间,由于戏剧产生的渊源不同,加之异民族间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差异,中西两种戏剧样式在处理舞台与现实的矛盾问题时,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形式技巧,这就形成了中西戏剧各自的鲜明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结构特点。 依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寻找不同的解读路径,进入中西两种戏剧的深层去鉴赏、发现。这样,我们就为两个戏剧单元找到了不同的鉴赏主题和重点。【西式话剧的内部构造法则 】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悲剧。它的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和别的戏剧形式一样,与一般艺术的区别在于它用真人为媒介,生动逼真地摹仿一个行动。小说、史诗或甚至一幅画,都可能具有悲剧意味,但它们只是间接地表现一个行动,它们的主要兴趣也只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评价悲剧各个成分的相对重要性时,把情节放在首位。 这种追求摹仿现实、再现“行动”的立意,带来了欧洲古典戏剧结构上的金科玉律:“三整一律” (亚里士多德《诗学》)。剧作家要用精巧的结构,把拉杂散漫的现实生活重新布局,让它能够合理地限制在一方舞台、一个晚上的演出中,把剧作家想要表现的生活”第一人称”地真实再现出来。 处理三篇课文所选的戏剧片断,也依循这一思路来设计阅读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也许是引导学生迅速把握作品本质的准确门径。 【中国传统戏曲别样的风格 】 中国传统戏曲,在发生学上与宋、金说唱文学有重要的渊源,比如宋代的“说话”,宋金两代的“诸宫调”。“诸宫调者,小说之支流,而被以乐曲者也。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以,“元杂剧由一种脚色主唱,有不少地方还带有叙述体残留痕迹。”(顾学颉《元人杂剧选》前言) 以此,面对戏剧艺术形式的永恒矛盾:舞台时空限制与现实时空的无限制,中国传统戏曲从源头起就走上了与西方戏剧不同的道路。西方戏剧通过结构的技巧,颠倒时空,在舞台上摹仿、再现现实;中国传统戏曲则保留了叙事性和时间顺序,但简化它,而强调具体时空内的抒情性。表面上看,这是中国戏笨拙的地方。它没有过好在舞台上“摹仿自然”这一关。但这也恰好形成了它特殊的风格,即抒情性。中国传统戏曲简化叙事,强调抒情。
中国戏曲没有强求在两三个小时的舞台上逼真再现现实生活的广阔时空,相反它利用说白、人物自述等方法直接交代、反复交代故事。(例:鲁侍萍)元杂剧由于一个角色唱到底的限制、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时空限制,将敷衍故事放入说白中。到了连本杂剧《西厢记》,以及明清传奇剧,一本四五十出,一次很难演完,形成了后来“折子戏”的演出潮流,故事更退化成了家喻户晓的背景。戏剧不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而将唱词、表演聚焦于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情感抒发。中国传统戏曲比起西方戏剧传统而言,更重抒情性,富于诗意。
表现内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