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
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眦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蒙古眼),高眼眶,颧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经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种;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
到了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1000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干。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濠,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型房屋所环绕。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较高的收成。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仰韶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度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尼格罗成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入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人类的生活才相对稳定。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成分。
黄种人!
永远的黄种人
黄种人,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