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墉真是个罗锅吗?

2024-12-27 05:55:3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当代的影视剧作家也很了解民众这种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刘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两位是和珅和纪晓岚)。在剧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贪官和珅成了死对头和欢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想算计人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义的化身,甚至连他的罗锅儿也让人不惟不觉其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珅戏弄于股掌之中,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回答2: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有关他刘罗锅的故事虽已家喻户晓,但史传中其实语焉不详,《清史稿》中仅有388字的简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御赐“海岱高门第”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诸城(今高密逄戈庄)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刘墉曾祖父刘必显中进士起,至侄孙刘喜海止,一门出了35名举人,11位进士,两个宰相,有御赐“海岱高门第”之称。 刘墉远祖务农,家道清贫。始祖弘治年间自砀山迁诸城。四世曾祖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致仕后在五莲山下置槎河山庄隐居,年九十二卒,留有“当官清廉”的祖训。 刘墉祖父刘棨,18岁中举,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为政清廉,颇有政绩。康熙四十八年,诏选“操守清廉、才具优长之员,天下知府得举者唯刘棨及陈鹏年二人”,遂升任天津道副使。后擢江西按察使,积劳成疾,卒于四川布政使任上。曾迎驾五台山,康熙御赐“清爱”墨宝,刘家自此便有“清爱堂”的称号。 父亲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历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人刚正,名震朝野。任都察院左督御使时,敢于弹劾首辅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先后惩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及朝廷显贵12人,甚得乾隆赏识,是汉臣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第一人。 据《诸城县志》载:刘统勋“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处,服官五十余年,未增尺寸”。乾隆四十一年卒于任上,乾隆皇帝亲自到刘府致丧,见其家徒四壁,感动言“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刘墉又称“刘青天

回答3: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回答4:

可能是吧

回答5:

钱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