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今人通过这幅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揭示出当时隐藏的社会矛盾:
《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季节主要是清明节,而不是所谓的“政治清明”。
从表面上看,画家集中概括、客观表现了开封城清明节期间的繁荣景象。但是,他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表面繁盛的背后,流露出对北宋末期社会的阵阵隐忧。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而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劲敌正在厉兵秣马,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都城,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
昏庸的宋徽宗得到此图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警示含意,未能理解张择端的良苦用心,而是将图转赠给了向太后之弟向宗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评《清明上河图》:揭示当时隐藏的社会矛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要看哪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了,
宋代张择端本: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画心不含跋)
明代仇英本:28.5×382厘米(画心不含跋)
清代院本35.6公分,横:1152.8公分(画心不含跋)
跋的长度查不到,宋本的基本上和画儿差不多长,清院本至少也有一半长。
清明上河图,长:525cm,宽:24.8cm,宽和长的比是1:21
长528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