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的姓氏来源

2025-01-01 00:08: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山东临沂的“申”姓人主要来自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而入,但也有部分“申”姓人来自其他地方迁徙而至。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周宣王时给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史记》等记载,商朝末期,原姜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的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后人居住在大河一带。周宣王时,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春秋初期为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为氏,是为申氏。
2、源于姜姓,出自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后裔的居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留在大河一带未迁走的伯夷、叔齐后人渡过大河,移居陕西,称为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西周末年,曾联合犬戎进攻周朝,后被秦国所灭。其后人也以申为氏。
3、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人吕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申地在今上海市一带,今黄埔江当年就叫申江(后来战国时期楚公子春申君黄歇被封于此地,申江改为春申江),称为申吕。申吕建立申国,为伯爵,称申伯吕。后被楚所灭,后人以国为氏,也是申氏。
4、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朝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云南保山)土同知改汉字单姓申氏,称申保。
清朝满洲八旗姓申佳氏有改汉字单姓申氏者。
云南彝族阿牛氏,均有改汉字单姓申氏者。
今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改汉字单姓申氏者。
二、申氏始祖:伯夷。
名允,商朝末期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君长子,炎帝逝世后。父亲死时,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嗣君,弟兄互让,相偕去周,投奔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西伯侯逝世后,周武王举兵伐纣,他和叔齐叩马而谏,以为父丧用兵,是不孝、不仁。周武王严辞拒之,后经牧野之战,商纣自焚,商王朝土崩瓦解。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周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在申地建立申国。春秋初期,申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申氏。他们尊伯夷为申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申敏三:文定公九世祖配郭氏,一娘元至正年间卜葬吴县吴山二都一啚灵严乡东果字圩之墓,生子二:申官保,申善才。是为江苏申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申氏发祥于今河南南阳一带。
春秋初期,申国很快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伯夷的后人很可能国为氏而姓申。据许多学者判断,先秦时代的楚国,有很多姓申的人士,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春秋战国期间,申氏名人云集,代表人物主要有:申伯、申不害、申俞、申舟、申犀、申骊、申蒯、申枨、申叔仪等,这些名人分布于鲁、郑、楚、韩、晋、吴等国,表明当时申氏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
西汉时期,申氏名人依旧甚多,如有栎阳人(今江苏溧阳)申砀,苍梧人(今广西苍梧)申朔等,表明此际已有申氏族人入居祖国南端——广西。此期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氏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氏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氏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氏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氏的发展。
隋、唐之际,申氏有一支由湖北迁居邵州(今湖南邵阳),并有一支由丹阳徙居信州(今江西信州)。
五代十国到两宋时期,申氏族人已广泛地分布于今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南方诸省。
明朝初期,山西申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此际,已有申氏人迁居至今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清朝初期,闽、粤一带的申氏开始陆续有人迁至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亦有豫鲁一带的申氏迁入东北。
如今,申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申氏约占全国汉族申氏人口的43%。
申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三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七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1%。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
琅琊郡:秦统一六国,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县域属琅琊县。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隋复置琅琊县;唐代又裁,境地归胶州、诸城,此后废置千余年。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
2.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汉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期,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回答2:

姓氏起源:
申氏出自姜姓。远古的时候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孙后裔传到上古周朝时,出现了一个叫做申吕的,被周王封于申(在今河北南阳市北),随后不久就建立了申国,他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以申氏为姓。
堂号
"鲁诗堂":汉时申公,博士。文帝时作《诗传》,号"鲁诗",拜
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时,白公胜叛,把左司马申鸣的父亲抓去威胁申
鸣。申鸣说:"我原是父亲的儿子,现在是王的臣,怎么能不做忠臣
呢?"于是不顾父亲安危,一战而杀了白公胜。楚王奖励申鸣,申鸣
说:"我吃了国家俸禄,遇国家有难,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
现在国难平了,但我的父亲因为我被敌人杀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
不是孝子了。"说罢,拔剑自刎。世人称申鸣忠孝两全。
历史名人:: 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所以号为申包胥。春秋时做楚国大夫。与武员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为父兄被害逃往吴国的时候曾对包胥说:"我必复楚国。"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后武子胥以吴军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国求救,不吃不饮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国终于被感动了,派了五百辆战车去营救楚国,打败了吴军,楚昭王于是得以保国,要奖赏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他在韩国朝廷中作了长达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领导才能把韩国的政治、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韩国虽然处于一个战乱连年的年代但国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而边的国富民安。他的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明朝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深得张居正的赏识。先入朝廷做官,后因性格倔强而被罢免。死于文定。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