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意识不能少
在孩子的心理建构中,过错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说明孩子理解并接受了限制和法律。但是,孩子并不能独自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成人的帮助。成人要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违背了规则,并借机会让孩子学习规则,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你比那个孩子大,你就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抢人家的东西,这是不可以的。”
爱护财产和尊重他人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父母尽量淡化孩子行为的后果,甚至放宽限制,让孩子不觉得有过错。孩子没有可以参照的行为准则,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孩子无法意识到其行为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多大的危险。
制定明确的规则
如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错的,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又不产生负罪感呢?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
● “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有罪,但永远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和思想而有罪。”让孩子懂得,他/她有权在脑子里有最可怕的思想和愿望,这不是“恶”,这是正常的事情,人人都有这类念头。但是不能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因为人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说,但是不能什么都做。
● 如果违反了一项自己不知道的禁令,是无罪的:禁令和其他所有东西一样,需要学习才能掌握。但是,如果明知禁令存在,却继续违反,便是有罪的。
● 不能把人等同于他的行为。我们可以(也应该)向孩子说明不能在超市偷东西,如果孩子做了,可以训斥;如果再次违反,就要惩罚。但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偷,不能因此证明孩子灵魂里有阴暗的东西。应该谴责的是行为,不是人;惩罚的是错误而不是犯错误的人。
● 不要利用感情要挟孩子。没有必要用爱或尊重当筹码:“你让我很痛苦”,“你让我失望”,等等。这么做既愚蠢又让孩子感到内疚:没有人是因为害怕警察哭才在红灯前停车。父母好比警察,孩子才不会害怕父母被气得哭呢。
● 限制的好处数不胜数。很多家长不敢限制孩子,怕孩子产生负罪感。其实,与他们的想法相反,神经质负罪感恰恰是因为缺乏限制而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