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大牛市诱惑之下,中国概念股的海外退市步伐越来越快。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至现在的短短两个月内,已经有10家中概股收到私有化邀约,其它还有一些公司签署了最终私有化协议,即将退市。
虽然中国概念股通过私有化的方式从海外市场回归A股,或转向H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飞鹤奶粉等企业早就通过私有化实现了转移。但是,像现在这样如此集中地进行私有化、向A股回归的现象,倒也不多见。一方面,说明A股市场的持续上涨,已经大大增强了投资者信心,让更多投资者涌向A股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繁荣,带动中国概念股回归的热情;另一方面,A股市场的快速升温,特别是成交量的不断创新高,也让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回归A股的热情提升,对A股市场的信任度提高。要知道,这些准备回归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在前些年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市前景很暗淡的情况下,寻求海外上市的。
不过,对中国概念股纷纷准备回归A股,也不要太过高兴,太过当一回事。因为,这些准备回归A股的中国概念股,并不都是优质公司。他们之所以选择回归,除了中国概念股时常遭受外国机构和投资者联手打压、联手排挤,并以此打击中国企业、遏制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之外,更多的还是企业自身不适应海外市场的严厉监管,以及投资者理性投资的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凡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除阿里等极少数公司之外,绝大多数在市场上的表现都差强人意,与在国内上市的公司在估值上无法相比。如博纳影业在美国的市值约8.16亿美元,不到50亿元人民币,而与其业务相近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在A股的市值则分别达到790亿元和730亿元,相差15倍。自然,也就竭力想通过回归迅速提升估值。
更重要的,暴风科技回归遭爆炒的案例,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国概念股回归A股的热情。只是,中概股大量回归,到底能给A股带来什么,除了爆炒、除了市值在短期内出现快速上升的现象之外,还有什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观察。如果这些在海外市场“混”不下去的公司,一到A股就立刻成为“香饽饽”,成为炒作对象,那就更应当对A股市场的投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了。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概念股在海外、特别是美国市场,确实经常遭排挤、遭打压,在待遇上不公平。但是,透过这些年中国概念股遭打压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也不完全是国外监管机构、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有什么特别的不满意、不公平,有严重的排他思想,更多情况下,是中国概念股自身存在的问题被发现,自身缺陷被抓住,才导致中国概念股被国外监管机构做文章。如财务造假引发的中国概念股被集体调查,就是自身不过硬的表现。
相反,此类问题如果发生在A股,却常常能够侥幸过关或被轻轻发落,甚至市值不仅不会大减,反而会大涨。两者相比,孰优孰劣,应当不难分清。如果中国概念股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要回归A股,不妨在审批方面慎重些、严格些。目前,A股市场也在规范,也在确立价值投资理念,也在对企业的成长性予以更多关注。特别是对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也在加大打击力度,规范企业行为。为什么就不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接受更多更好的规范监管,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便回归,还可以带动A股市场向着更加健康、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为什么要让不适应海外市场的中国概念股回归,难道这么多等待上市的公司还不如这些在海外市场“混”不下去的公司吗?
虽然说中国概念股回归A股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也不存在什么政策障碍,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回归,总不是一件能够让人高兴的事。如果A股是一个真正开放的市场,就不应该只是中国企业的避风塘、圈钱场,而应当吸引国外优秀的公司来A股上市,同时,把我们的优秀企业推荐到海外市场上市。只有这样,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集才会越来越多,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才会越来越强。否则,只会闭门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