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上古时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东汉和帝时在今达县城置宣汉县,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州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 民国2年(1913)撤绥定府.民国24年,川政统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改行政督察区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又撤除地建市,改为达州市。达州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 1950年设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署驻达县,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原平昌设治局改设,驻江口)、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 1952年达县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大竹专区所属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入达县专区。辖11县。 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地区驻达县。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 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属达县地区领导。达县地区驻达县市。辖1市、11县。 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白沙公社。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大竹专区〕 1950年设大竹专区,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署驻大竹县,辖大竹、梁山、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 1952年大竹专区属四川省领导。梁山县改名为梁平县。 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县划归涪陵专区;广安县划归南充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国务院1993年7月5日批准(国函[1993]98号):将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管辖。 国务院1999年6月20日批准(国函[1999]51号):(1)撤销达川地区和县级达川市,设立地级达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通川区荷叶街。(2)达州市新设通川区,以原达川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川区的行政区域,将达县的双龙乡划归通川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西外镇。(3)达州市辖原达川地区的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和新设立的通川区。原达川地区的万源市由四川省直辖。
达州上古时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东汉和帝时在今达县城置宣汉县,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州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
刘宋永初年间(420~422),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梁大同二年(536),为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清嘉庆七年(1802),为绥定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