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什么?

2024-12-15 16:31: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目瑙示栋。

目瑙示栋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一、祭祀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鋩)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二、瑙双领舞

景颇族的目瑙纵极其讲究,没有瑙双的领舞是不能开场的。瑙双由4名巫师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身穿红绿绸缎制的龙袍,身披银泡,手执长刀。瑙双排成两列,前面二人称为武双,后面二人称为文双。

目瑙纵开场前,先后瑙双、瑙巴(相当于助理)、祭司和助手组成的祭祀舞队带领参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声和锣声中,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舞阵排成两列纵队,瑙双手拿长刀引舞领路,后面舞者男人手拿长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绢,按照瑙双带领的各种路线围绕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鼓点进入舞场跳舞。

三、忘情纵歌

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聚集到纵歌场。

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

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

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

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

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扩展资料: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

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

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

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

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目瑙纵歌节

回答2:

1、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目瑙示栋;

2、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3、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缅甸有克钦邦,克钦族即中国景颇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回答3: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习俗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 无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叶包反。无论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    食俗 景颇族闲时一日三餐,忙时一日两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 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酒,称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烧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节庆  “目瑙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每逢“目脑纵歌”节,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每次目脑都要杀牛祭祀,然后牛肉大家分食,并伴以歌舞活动,参加者多时成千上万。 此外,还要祭“能尚”宸庙,祭“能尚”每年两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较隆重,届时要杀牛、猪、鸡等,以庆贺丰收。 景颇也过“吃新谷”节,“吃新谷”都选在农历八月的一个龙日,届时把新谷炒干、舂成米,与老米合在一起做饭,以喻老米、新米接续不断。吃新饭时,要把饭菜和酒洒到地里一部分,献给地鬼,然后全家共餐。标志我也找到了,但是贴不上来,真没办法,只好给你一个地址了,这里有的: http://www.sinosign.com/ns_detail.php?id=991&nowmenuid=321&cpath=0228:0262:&catid=262我看到的那个标志的中间是两把好像剑一样的东西...

回答4: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竹筒裙是景颇族的传统服饰.

回答5:

目瑙示栋
  目瑙纵歌盛会历史悠久,源于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大地上的人们并不会跳"目瑙",只有天上的太阳神"木代"才会跳。有一年天空出现了9个太阳,不分昼夜的烧烤着大地,大地上河水被晒干,石头被晒炸,人类和各种鸟兽都面临死亡的绝境,就聚集在一起共商对策,公推百鸟到太阳宫去求太阳神。百鸟带上金银财宝,飞到太阳宫,请求太阳神每天只出一个太阳,并分出昼夜来。肩负拯救大地上的人类和生灵重任的百鸟,有幸参加了太阳宫里太阳神举行的"目瑙",并以优美的舞姿和歌喉博得太阳神的欢心,太阳神欣然答应了百鸟的请求,将9个太阳减去8个,只剩下如今的一个。百鸟返回大地时,见一棵黄果树上结满了香甜的黄果,百鸟一时高兴,便仿照太阳神的子女,在吃果子之前,聚集在一起推选孔雀做"瑙双"(即领跳者)在黄果树上欢快地跳起了"乌目瑙"(即"鸟目瑙")。宁贯娃的景颇族中神通广大的闯世英雄,被百鸟那欢快的舞蹈场面所吸引,便情不自禁地摹仿百鸟欢跳起来。不久,宁贯娃在木折省腊崩(景颇族的发祥地)日月祖宗山脚下,用手指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作为目瑙纵歌舞场,举行了人间第一次目瑙纵歌盛会。从此,"目瑙纵歌"活动便广泛在景颇族地区流传开来。目瑙纵传说还有多个版本,以上传说见诸报道最多。
  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最好的活的材料。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鋩)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