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五弦改七弦最根本原因,是对音色、音域要求的不断提高所致,而“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的说法只是从文化角度给枯燥的乐理附会了一个美好的缘起。
七弦琴的前身五弦琴,为五声音阶定弦。音域狭窄,较接近人声的音区,原是与瑟及歌配合在一起来唱、奏的,当时称之为「弦歌」。作为歌诗伴奏的角色,乐器的表现力应是有限的,这时乃出现为了丰富表现力而扩大音域的十弦、十五弦、二十弦,以及五弦加二弦(七弦琴)倍差派生的十三弦、二十七弦等不定制的乐器。
而从文化流转上说,传说的三皇五帝造琴说,虽有二十七弦、二十五弦,但以五弦为多,周代加文武二弦,古琴遂由五弦变为七弦琴。《白虎通》云:「文王武王加二弦,曰少宫、少商,以合君臣之恩也。」这种七弦琴成为往后沿袭之主要弦制,其原因如东汉蔡邕《琴操》所言:「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阴阳五行学说到了汉代,已是非常流行的思想架构,可谓汉代之显学,论者主要视阴阳五行为天道,认为人的政教皆要符合此天道,亦为一种天人相应说,自然也将乐器作此比附。五弦为五声(音),即宫、商、角、徵、羽,《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其音角…盛德在木。」「孟夏之月,…其音徵…盛德在火。」「中央土…其音宫。「孟秋之月,…其音商,…盛德在金。「孟冬之月,…其音羽…盛德在水。」因此五音配上五行,例如春天万物生机兴旺,植物(木)可为象徵,春既属於木,而在大自然界,春风较接近角音,遂以角音配五行之木。在金木水火土之宇宙外,则以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之道,以象宇宙之运行,以变阴阳五行,以用琴教化天下。这种未自觉地从音乐自身规律来操制,而以原始的互渗思维孕含著真理,一文一武、一君一臣、一大一小之弦,加上五行五弦,却也与琴表现之功能对形式之要求切合,乃咸为历史上理想的琴制,即使宋代虽有人改为九弦,仍无法取代七弦琴之地位。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但是不是,真不可考的。
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这要从古琴的用途说起。
发明最初古琴只是一种简单的乐器而已。其形制也不尽相同,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但以五弦为多。古琴为五弦是与“五度相生律”有关。
“五度相生律”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
因为先秦时期,古琴主要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雅乐调式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升4,5,6,7。
后来为了满足雅乐演奏配合雅乐调式,追加变徵,变宫,两个偏音,因为依照“五度相生律”宫商角徵羽为纯律正音,其它为偏音,所以变徵,变宫没有新的简称,只是在正音“徵、 宫”的基础上加变字以作区别。
说是文王加一根,武王加一根,估计不过是后人假托附会而已。
文王拘于羑里,思恋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这就是文武二弦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