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礼”与“仁”,“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孔子只提出了“仁”,“仁政”是孟子的思想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论语》中将之分为三点:亲亲,正心诚意,以及中庸。孔子的基本思想总体来讲便是“仁”和“礼”,仁学主要是讲个体人格提升发展的一套体系,礼便是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亲亲”是仁的起点,他强调天然的本能的血缘相亲仪式,认为直系亲属之间相亲是本能的,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和墨家的兼爱不同,他还强调差异性,父母对子女与子女对父母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父母对子女有教养指引之职,而子女对父母除了奉养还需要尊敬,并且还有子女需继承父母志向的意思,“夫犬马皆养之,不敬有何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从孔子的这两句话就能看出了,这便构成了传统的孝道。
其次,正心诚意,直白的说,便是自我人格完善升华的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等,都是正心诚意的体现,甚至还包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强调人完善自我的可能性、必要性,关键还需要后天学习,而且弘扬坚忍的信念,以及勇、敏、智。
最后一个中庸的思想比较好理解,分两点,一为忠恕,而为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体现之一。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就孟子而言,他的哲学思想“仁”的表现重在人格提升,他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三个哲学问题:人性问题、个体与群体,以及天命。他强调人性本善,重视群体利益,承认天命但认为人能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