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 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杨万里《寒食上冢》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 王安石《壬辰寒食》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听风听雨过清明。 ——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 韩偓《夜深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诗歌(一)
清明时节祭坟丘,
冥币成灰任去留。
身后谁知尘世事,
生前多为肚囊谋。
(二)
阴阳两界共春秋,
地府应无世上愁。
亿万冥钞同富贵,
不分百姓与王侯。
【赏析】
感人!
生前只为肚囊谋。窄了!但可能是实情!而我等当更有精神生活!
阴阳两界共春秋,
地府应无世上愁。
亿万冥钞同富贵,
不分百姓与王侯。 引人思考!
好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