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名句赏析

请注意,是名句
2024-10-31 22:53: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出处: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白话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回答2:

【赏析】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员外,编制以外的官员。

这是韩愈在长庆三年(823)赠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

作者在这组诗的第二首里说:“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不信吗?请读一读韩愈晚年这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帝都长安的大街,濛濛的小雨,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不,它还有酥油不具备的化育万物的非凡特质。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

这首诗,作者只就“草色”加意点染。首先,为它安排了典型的环境。“天街”,“小雨”,已经点明了其生在帝都,其时在早春,渲染出浓郁的春的氛围。紧接着,作者又描述了自己远观近察的不同感受。本来,初春有多种景物可以摄取入诗,淙淙的溪流,婉转的莺啼,飞来的双燕,都能象征春天的回归人间,但作者偏偏为一片草色传神写照,这,或许是他—— 一个渐入暮年而又心性高洁的诗人特有心态的反映吧。小雨濛濛中的草色,若有若无,最先传递出春的气息。它不愿与群芳百卉争夺艳冶的阳春三月,也不愿与皇都烟柳争夺士女们的青睐。它自甘寂寞,默默地向人们显示着大自然的生机萌发和复苏。它。不是具有一种兀傲脱俗的气质和禀赋吗?作者以心观照,从寻常草色之中发见了其不寻常的,能与人相沟通的灵性,从而感到无比的快慰,他浓醮笔墨,书写出心底里的赞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黄叔灿评论“草色”句说:“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的确象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在韩愈之先的王维作《汉江临泛》,第二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后来欧阳修隐括后一句诗入词,开头便说;“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山色的似有似无是邈远开阔处的景象特征,其背景是天地外、晴空外,所视极远,故有迷濛一片的感觉。韩愈这句诗的背景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作者描写的笔触便很自然地转向一片草色,更何况诗篇的主旨正是要揭示那早春时候万物萌生的新鲜感觉呢!可见,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有意为之而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诗家高手。

回答3:

        韩愈作为唐代诗歌中唐时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他和杜甫都是唐人之开宋调者。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不是那种典型的唐诗的风格,而常常很有些近于后来的宋诗。这一首诗大概就是如此,所以它其实并不像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的那样好懂。或者也正因为人们误以为它是简单易懂的,人们也就一直对它存有些误解,可能现在所有的选本关于它的解释还没有一个能够算是基本上正确的。

        这首诗实际上可能也不适合选进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因为就其风格和内容而言,它实在和少年儿童差距太大。

         诗题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即任水部员外郎的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时候的张籍和韩愈已经是相交很久的好朋友了,张籍贞元14年时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了韩愈。之后任汴州进士考官的韩愈,便向朝廷荐举了张籍。于是贞元15年张籍在长安应考,获得进士及第。此后张籍做过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到长庆元年(821年),又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任水部员外郎。韩愈和张籍两人相交既久且深,是非常好非常熟悉的朋友。

       这里之所以要把张籍和韩愈作为好友的情形交代一下,是因为这对理解这首诗应该是有一些帮助的。正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与自己相交很久常有诗文往来的知心好友,诗人才能纵情挥洒,写得意蕴丰富而极其自如。

      这首诗是极富于抒情意味的一首诗,一首纯粹的抒情诗,之前的解释者大多说这是一首咏早春的诗,能够摄早春之魂,这实在是有些误解在里面。

诗的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酥”指由牛羊乳制成的“酥油”,初春的小雨在中原、在长安、在中国北方的绝大多数地方,自然都是很好的事情,是俗语常说的“春雨贵如油”。而在农业社会里持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愈看来,这自然是很值得喜悦的事情,而且春天的小雨下来之后,景色自有一番清润之美,所以他说这春季的小雨是“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以前的解释大都不够妥当。“草色遥看”是说远远望去,土地上已是一片绿色,好像地上草已长得比较满了,“近却无”是说到近前一看,发现草很多才刚长出草芽,长出比较早的已经有一些茎叶的非常少。这一点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应该都能够想通,这是因为人在近处观看草地和在远处观看草地的角度不同。我们也不妨再多想一下,就是这时的韩愈可能是有些近视的,而且这时候已经年老已到人生暮年的五十几岁的韩愈的视力也很有些不好了。古代像韩愈这样博学的学者如果读书的条件不是很好或者是用功很勤,五十几岁的时候眼有些近视而且视力不大好应该也是很多的,他的好友张籍的眼就是犯过重病,病重的几年间甚至被人开玩笑以“张瞎”名之。当然近视和视力已经不大好,有可能是较为次要的原因,不过它还是非常可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是很强的抒情,上面的景致真的就能够算“最是一年春好处”?它们真地就“绝胜烟柳满皇都”?我们如果很理性地判断,就得说未必如此,只不过你韩愈这时是这么认为,其他人没准各有各的看法。而且有可能一些人可能还会反过来说:“烟柳满皇都”那样的春天景色才是最美好的春天景色呢。难道韩愈自己不知道理性的判断其实是这样的?不,他完全知道,五十几岁阅历颇多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呢?既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也知道。那他还要这么说,为什么?那就只能有一个答案——抒情。正是在这看似无理中我们才见出诗人一种深厚的情思。对于优秀的抒情诗来说,有很多时候它真正的意味是在它字面的意思之外的。

       这样子的早春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的时候,这是谁也不会去否认的,但是对着这样的美好的春天开始时分的人的情感,却必然因人而异。比如让才读中小学的学生去面对这样的景色,他们绝对不会生出和已经五十几岁、已到人生暮年的韩愈同样的情感的,而且我怀疑他们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办法很理解韩愈的这种情感。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人,只要好好想想,应该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我以前对这首诗就一直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韩愈的诗可能就是这么看起来有些别扭的样子,不怎么自然,不够流丽。

       对于这首诗我曾经的看法是,不必选在中小学课本里,放在课外阅读里就足够了。因为它抒写的实在是青少年时期很难理解的一种情感,至少是人到中年或者再以后才比较容易理解的情感。不过现在我想,如果能够把这首诗讲解清楚,如果能够多少让学习这首诗的少年儿童理解韩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知道少年儿童时代的极值得珍惜,也未尝不可以选。当然,这很难。

       韩愈写这首诗时是五十几岁了,据有的学者考证这首诗是823年作的,仅根据诗的题目也能够很容易知道,这首最早也是821年作的,不可能再早了。而韩愈是824年12月去世的。所以,写这首诗时的韩愈已经是地道的人生的暮年了。他此前的人生也是很经历过些苦难了,曾两次被贬至岭南,唐朝时的岭南对于官员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就是到北宋时候贬官岭南都算是一种相当严厉的处罚。写这首诗时候的韩愈是又回到了京城为官,和一些好友相聚在一起。而这时的唐朝,也是经过了许多苦难,虽然这是已经开始趋于衰落的中唐,但是有一些时候也会稍有振作。作为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韩愈这时的思致往往会是很深远的,对于人生他会比从前看得更加透彻,他会希望会幻想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的事情,都还只是一个开始。所以,他看到这样美好的满是开始意味的这样的早春,会觉得格外的美好,而心中充满了欣悦。

       最后还得说,平心而论韩愈这首诗并不能算很好,只能比较勉强挤在唐代第一流的绝句中,或者说在唐代第一流的绝句中它只是第二流的。这首诗的前半首自然没有什么,它的缺点出在后面,或者说主要出在最后一句。“最是一年春好处”,单独地看也没有什么,而且还算得很好。可到最后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问题就出现了,已经是“最是一年春好处”了,为什么还要去“胜”、去“绝胜”什么?还用得着吗?这是多美好的春天,春天方至、春天的柔和里带着一种清新润泽的朝气,一般说来人看到这样极美好的春天景色都会是心醉其中,心境变得比较柔和,可韩愈很是有些特别,他这时候还想着去“绝胜”什么。而“烟柳满皇都”又何尝不是春天的一种极美好的景致,需要去“绝胜”它吗?应该去“绝胜”它吗?难道它不是从“最是一年春好处”这样的美好里渐渐自然生长成另一种美好?也不是说就不能把很美好的事物相互比较,而是说这种比较应该温和自然,应该几乎总是看着这最好的,比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苹果树开花的季节,

没有比那更美的颜色。

——伊萨科夫斯基

       韩愈的抒情诗似乎常常有类似这样的缺点,情感、意思和语言形式的表现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气力用得未免过大,锋棱明显过多了些。他有几首最好的抒情诗本能够成为唐代最好的那类抒情诗,可惜往往都因为有一点这方面的欠缺而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只能紧跟在唐代最好的抒情诗的后面。

       不过这首诗写成现在这样,我们或者也就从中看到了韩愈这个人的一些性格,好胜、好辩、有些执拗,很有些特别。钱钟书《谈艺录》就说:俞文豹说孟子、韩愈、王安石都是好辨好胜,这是很有识见的。事实上韩愈在政治上的受挫可能也是多少有这方面的原因,儒家政治思想在现实政治中往往有不切实际的一面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愈的这种性格,也许很难成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非常优秀的抒情诗人,当然韩愈的诗另有别的长处。人的性格也许都是这样,既会造成他的长处,同时也会造成他的短处。

      韩愈很难成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非常优秀的抒情诗人,可能也和他强烈的儒家思想信仰有关系,强烈的儒家思想信仰和很多类型的诗歌创作常会发生相互冲突。就像武士道常常显得多少有些残忍,带些旧时代的鬼气,无法使得大东亚繁荣富强统一和谐。

回答4: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回答5:

草色遥看近却无。老师刚讲(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