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说实话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争议很多,不过您如果把姜邓斗智、二士争功、司马昭之心三个典故都有大略了解,基本上对邓艾这一历史人物的作用也就明晰了。
先说这里面大略涉及到的几个人物:蜀国刘禅、姜维;魏国邓艾、钟会;晋国司马昭。
先说刘禅,这是直接涉及蜀国投降的首要人物。袁松一句话颇耐人寻味:“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虽说当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但是绝非困难到极致。钟会二十万大兵压境,在剑阁受到重重阻碍是常理。但是明显得见,钟会在司马昭的调度下,是灭蜀的主力军,这为我下面的说法埋下了伏笔。反观邓艾,颇有孤军奋战之意,奇兵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率军迅速攻破涪及绵竹,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战死。这时的刘禅呢?按照记载貌似是慌了手脚,举棺而降。他面对的是邓艾,降的是曹魏,但实际上当时的大局已被司马昭一手把握,也就是说,我认为蜀之终结者给钟会邓艾诸葛绪(另一路军)都不合适,就像王翦王贲灭六国,但是六国的终结者还是嬴政,无可非议。钟会、邓艾也只是棋子而已。
再说姜维和邓艾。如果说前期是诸葛亮在斗司马懿、又经过了姜维斗司马家族的过渡,那么后期,司马昭显然就聪明多了。魏国基本已安定,诸葛和姜维均是连年出战蜀国空虚,吴国位处江东,偏安一隅,只等自己出乱子就好。司马昭立于朝堂,可以洞察国中大事,为子孙登基铺路。对外也不至于过于软弱。实际上我认为这也是他这种情况下应该做的。
邓艾早年丧父,家境贫寒,还有口吃的毛病;但他胸怀大志,每见高山大泽,就揣摩规划如何营建布置军营处所。他做典农纲纪时,有机会见到太尉司马懿,得到赏识,被提拔任用。邓艾建议在淮河两岸屯田,并提出具体方案,被司马懿采纳施行,为稳定东南形势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这既是技能的来历,又是曹魏一时稳固的根基。姜维和邓艾一段时间以来的斗争,不只是兵斗、智斗,更是国斗。魏国内部有变,有司马师司马昭处理;蜀国皇帝一说话,姜维就得乖乖回国。加之连年征战,虽然姜维也重视屯田募兵,但是蜀国总体毕竟还是太空虚了。蜀国的攻击也常以大败告终。说实话,如果诸葛还能说是继承先帝遗志的话,姜维多次出战,面上是继承丞相遗志,但在我看来略不识时务了。
再说蜀国平定之后,姜维听说自己还打着仗,一日三惊,后方接连被占,最后国家都没了,那个忿恨啊。在剑阁降了钟会。只是这时情况很微妙,蜀汉部队尚存,邓艾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占领了成都,钟会引领大军在剑阁受了姜维的降,矛盾就激化了。邓艾说是我受了刘禅的降,回去这个是我的功劳啊;钟会那边不干了,要不是我跟姜维在这打着,你去哪受降去?姜维又在打别的注意,明着挑拨两人关系,心底里还想着光复蜀汉的事情。
钟会本人对姜维那是非常客气,姜维也不客套了直接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说:“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意思是你这情况下怎么不功成身退呢?这也是准确把握了钟会谋反之心。钟会也不客气:“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於此也。”好家伙,这话一说,姜维心底的大石就落地了。你小子比魏延还反啊!失敬失敬。当然表面上说的是:“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於老夫矣。”表明了就是既然你知道怎么办,我就不用担心啦~于是,姜维想看的局面出现了:邓艾在司马昭面前穷显摆,钟会对邓艾积怨已深。果然不久后,钟会抓着邓艾的把柄,告了一状。邓艾被囚禁,钟会意气风发带着魏蜀二十万大军准备班师回朝,顺便看看是不是谋个反当个皇上什么的。姜维也高兴地给刘禅送了密信,言明等我过去,看看有没有重新做皇帝的机会。司马昭又不是傻瓜,立即屯兵十万镇守长安坐等钟会。钟会闻言也是大惊,在姜维的怂恿下扣押了部分魏将,表明谋反,因为迟疑,还是被司马昭算计,在偷袭中身亡。
后面的事情就无需多言了,司马昭自称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数月,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邓艾作为一个屯手牌的角色,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人物的特点,先不说别的蜀将,至少在【挑衅】这一技能上压迫着姜维,同时又被【志继】影响,体现了设计者很好的思路。
最后,如果说蜀之终结者这一称号,我宁愿放在刘禅身上。而且我本人也一直很同意裴松之的一句话:“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这个问题,我在之前回答刘禅是否贤明时已经有所体现了。
希望楼主生活顺利~
NO……
真正的蜀之终结者是钟会……钟会灭蜀后,姜维意欲卷土重来,就和邓艾结交,最后被钟会之乱军所杀。
是的,他从荆州的一条古道领先钟会攻破蜀国。
三国演义里他偷渡阴平,败诸葛瞻,袭击蜀汉腹地,刘禅向其投降,所以算得上蜀之终节者。
是的,邓艾俘虏了刘禅,最先打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