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3岁。这一说法从汉代以来流传很广,有不少信从者。成书于西汉,由戴圣编纂的《礼记》,其中的《文王世子》一篇说:“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东汉时,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也说:“文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古代诸侯之死称“薨”,帝王之死称“崩”。文王死时,还是商朝的诸侯,到武王才真正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故二人死时的称谓有别。王充还说得头头是道:“人年以百为寿……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他的意思很明显,文王、武王是圣人,所以年龄都在百岁左右。此后,郑玄、王肃作《尚书注》,皇甫谧撰《帝王世纪》,都信从武王崩年九十三之说。
二、54岁。南宋罗泌在《路史•发挥》卷四、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卷六中都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五十四。”清代学者朱右曾编《汲冢纪年存真》,近代学者王国维作《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都认为此说是可靠的。
三、45岁。梁陶弘景作《真诰》,卷十五提到“武王发”,注解说:“文王之子周武王也。”接着便引《竹书》云:“年四十五。”
上述第一说出于儒家正统,自宋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怀疑。其主要理由是,武王逝世时他的长子成王年龄尚幼,不能继承王位,只好由周公出来摄政。待到7年之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才还政于成王。《淮南子•要略》记:“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之中。”《史记•鲁世家》也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这就是说,武王93岁去世时,长子成王还是一个怀抱的婴儿。这怎么能合乎情理呢?故罗泌在《路史•梦龄妄》一文中责难道:武王岂有九十之年不见子嗣,而“逾于衰耄”才开始生育之理,于此可见“汉儒之妄”!还有一种说法,成王当时虽幼,不一定在襁褓,应是10岁或13岁。东汉时卫宏、郑玄、许慎等人都主此说。但这也难以令人信服。金履祥在《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中辩驳说:如其言,则武王八十一而生长子成王,此后还要生成王之弟唐叔虞等,“人情事理所必不然也”。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卷四中也提出质疑:若是这样,武王必须年六十余而始娶夫人邑姜,八十余才生第一个儿子,“此岂近于情理哉”!
再看第二说,武王年寿一下子降了近40岁,对于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的问题当然好解释得多了,因此信从者日见增多。现代学者顾颉刚在《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载《文史》第18辑)一文中,认为此说可与《逸周书•度邑》相证。该篇记述武王在克殷以后,曾经对周公说过这样的话:“发(武王名)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不久武王便去世了。“六十年”是举其成数而言,从武王还未出生到克殷以后,其间约经过60年,那么武王死时很可能是“五十多岁”,正与《路史》引《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相吻合。
但是,若按武王年寿五十四推算,武王死时成王仅10来岁,那么武王也要到40多岁才生第一个儿子,这从我国古代一般生育情况来看,毕竟还嫌太大了。再则,据《史记•管蔡世家》载,武王克殷以后,大封同胞兄弟,而当时武王的两个小弟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而成为大人,所谓“二十冠而成人”(《盐铁论•未通》)。武王的两个弟弟因年“少”而不得受封,显然是不到20岁。如果武王年寿五十四,其克殷封兄弟在死前2年,也已有52岁,而他的两个胞弟还不到20,其中一个必然更小。亲兄弟之间要相差34岁之多,这也是违背一般情理的。而况武王是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已故的大哥伯邑考。
鉴于上述分析,近来有的学者觉得,第三说要比第二说更接近于真实。武王终年45岁,那么他在30余岁生成王,他与最小的弟弟相差20多岁,一切就都顺顺当当地可以解释得通了。而且第三说的提出者,离开《竹书纪年》出土的晋朝时间很近,他所引的《竹书》自然比南宋人引的更为可靠。
不过,武王的年寿就如此之短,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就丧生了吗?《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所谓“中身”,是指一个人年岁之半。既然文王在“中身”即位,又当国王50年,那么他活到90多岁是极有可能的。《孟子•公孙丑上》也说:“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武王之父文王活到近百岁,而他自己为什么只活了40多岁呢?况且,武王死时成王是否年幼也是个问题。有一只西周铜器《晋宫皿》的铭文说: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膺受大命,左右武王……广司(治)四方,至于大廷”。既然唐叔虞曾经辅助武王“广司四方”,年龄肯定不会只有十几岁,他的哥哥成王应该更大。看来,武王的年寿是93、54,还是45岁,尚需进一步地掌握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
一、93岁。这一说法从汉代以来流传很广,有不少信从者。成书于西汉,由戴圣编纂的《礼记》,其中的《文王世子》一篇说:“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东汉时,王充在《论衡�6�1气寿篇》中也说:“文王九十七而薨,武王九十三而崩。”古代诸侯之死称“薨”,帝王之死称“崩”。文王死时,还是商朝的诸侯,到武王才真正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故二人死时的称谓有别。王充还说得头头是道:“人年以百为寿……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他的意思很明显,文王、武王是圣人,所以年龄都在百岁左右。此后,郑玄、王肃作《尚书注》,皇甫谧撰《帝王世纪》,都信从武王崩年九十三之说。
二、54岁。南宋罗泌在《路史�6�1发挥》卷四、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卷六中都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五十四。”清代学者朱右曾编《汲冢纪年存真》,近代学者王国维作《古本竹书纪年辑校》,都认为此说是可靠的。
三、45岁。梁陶弘景作《真诰》,卷十五提到“武王发”,注解说:“文王之子周武王也。”接着便引《竹书》云:“年四十五。”
上述第一说出于儒家正统,自宋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怀疑。其主要理由是,武王逝世时他的长子成王年龄尚幼,不能继承王位,只好由周公出来摄政。待到7年之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才还政于成王。《淮南子�6�1要略》记:“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之中。”《史记�6�1鲁世家》也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这就是说,武王93岁去世时,长子成王还是一个怀抱的婴儿。这怎么能合乎情理呢?故罗泌在《路史�6�1梦龄妄》一文中责难道:武王岂有九十之年不见子嗣,而“逾于衰耄”才开始生育之理,于此可见“汉儒之妄”!还有一种说法,成王当时虽幼,不一定在襁褓,应是10岁或13岁。东汉时卫宏、郑玄、许慎等人都主此说。但这也难以令人信服。金履祥在《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中辩驳说:如其言,则武王八十一而生长子成王,此后还要生成王之弟唐叔虞等,“人情事理所必不然也”。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卷四中也提出质疑:若是这样,武王必须年六十余而始娶夫人邑姜,八十余才生第一个儿子,“此岂近于情理哉”!
再看第二说,武王年寿一下子降了近40岁,对于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的问题当然好解释得多了,因此信从者日见增多。现代学者顾颉刚在《武王的死及其年岁和纪元》(载《文史》第18辑)一文中,认为此说可与《逸周书�6�1度邑》相证。该篇记述武王在克殷以后,曾经对周公说过这样的话:“发(武王名)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不久武王便去世了。“六十年”是举其成数而言,从武王还未出生到克殷以后,其间约经过60年,那么武王死时很可能是“五十多岁”,正与《路史》引《竹书纪年》“武王年五十四”相吻合。
但是,若按武王年寿五十四推算,武王死时成王仅10来岁,那么武王也要到40多岁才生第一个儿子,这从我国古代一般生育情况来看,毕竟还嫌太大了。再则,据《史记�6�1管蔡世家》载,武王克殷以后,大封同胞兄弟,而当时武王的两个小弟弟“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而成为大人,所谓“二十冠而成人”(《盐铁论�6�1未通》)。武王的两个弟弟因年“少”而不得受封,显然是不到20岁。如果武王年寿五十四,其克殷封兄弟在死前2年,也已有52岁,而他的两个胞弟还不到20,其中一个必然更小。亲兄弟之间要相差34岁之多,这也是违背一般情理的。而况武王是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已故的大哥伯邑考。
鉴于上述分析,近来有的学者觉得,第三说要比第二说更接近于真实。武王终年45岁,那么他在30余岁生成王,他与最小的弟弟相差20多岁,一切就都顺顺当当地可以解释得通了。而且第三说的提出者,离开《竹书纪年》出土的晋朝时间很近,他所引的《竹书》自然比南宋人引的更为可靠。
不过,武王的年寿就如此之短,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就丧生了吗?《尚书�6�1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所谓“中身”,是指一个人年岁之半。既然文王在“中身”即位,又当国王50年,那么他活到90多岁是极有可能的。《孟子�6�1公孙丑上》也说:“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武王之父文王活到近百岁,而他自己为什么只活了40多岁呢?况且,武王死时成王是否年幼也是个问题。有一只西周铜器《晋宫皿》的铭文说: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膺受大命,左右武王……广司(治)四方,至于大廷”。既然唐叔虞曾经辅助武王“广司四方”,年龄肯定不会只有十几岁,他的哥哥成王应该更大。看来,武王的年寿是93、54,还是45岁,尚需进一步地掌握史料,进行细致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