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公共关系学原理分析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悬赏100分!

考试题目啊!救命啊!
2025-01-29 22:20: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公共关系学原理的主要观点
公共关系学原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简单的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努力干好,让人知晓”。有一个比喻可以恰当的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比如一个小伙子追求伴侣,可以用很多办法,大献殷勤是其中一种,但这不算公共关系,而是推销自己。如果这位小伙子经过周密的研究思考,制订一个计划,埋头苦干,以成绩获得他人的称赞,然后通过他人之口把对自己的优良评价传递开去,这就是公共关系。
二、公共关系学原理对申奥成功的原因借鉴
1、中国人民支持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 。通过大量的宣传,特别是网上签名,万人签名,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人民支持,众心齐,泰山移。申奥成功,每一个龙的传人都感到骄傲,98% 的受访者认为申奥成功会对自己带来有利影响。人们纷纷表示,将以力所能及的多种方式,为奥运会添色。其中,积极宣传奥运精神、做志愿者和认真学习英语是受访者支持申奥行动的首选。有30% 的受访者确信在2008年会亲自走进赛场,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比赛的盛况。
2、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较高,应该举办一次奥运会。通过历次的奥运会的成绩宣传,让世人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个体育强国。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已连续在最近两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四名的好成绩。迄今为止,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317个世界冠军、超过或打破世界纪录1026次。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常年坚持体育锻炼的逾3亿人。

3、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和北京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10年来经济发展以每年10.8%的速度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美元。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人们普遍认为,申奥成功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是我国实力的体现。四成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同”,是北京成功获得主办权的最主要原因。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北京胜出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增强”,13·4% 的受访者认为北京“由于申办工作做的好”而获得了主办权。
4、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团结。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回答2:

申办奥运,都是以城市为单位,但是,任何一个城市的申办,都离不开本国政府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往往成为一个城市能否成功申办或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北京而言,事情还远不仅止于此:北京是代表中国在申办奥运,北京的奥运,就是中国的奥运,因为北京的魅力、北京的实力、北京的号召力,首先来自于我们的祖国,来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来自于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于改革开放20年来的飞速发展,来自于全国人民党中央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突飞猛进的飞跃,来自于全国人民对北京申办奥运的全力支持。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将他们手中的一票投给北京的时候,首先是投给中国,投给开放的、强大的、欣欣向荣的中国,投给这个有着世界1/5人口的伟大国家的美好的未来。

回答3: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外交关系的缓和,促成了北京申奥的成功

回答4:

公共关系学原理既与国际接轨又具国情特色、既反映学科传统又体现当代素养的公共关系学,理论与实践并举,系统与创新兼具,申奥成功给我国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收益还有人文,传统文化等等的交流与渗入

回答5:

北京奥运会已于2008年成功举办。而在申办过程中,中国面对来自大阪、巴黎、多伦多、伊斯坦布尔等四个强劲对手的竞争,最终取得成功,不仅有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作为坚实基础,也和有关人士出色的公关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北京申奥的胜利也是中国政府公关的胜利。
北京申奥过程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申奥工作分为国内、国际两个部分,两手抓,两手硬。两手形成合力,成就了北京申奥的成功。
国内:95%民众支持率
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在申奥陈述时说:“选择北京,你们将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世界上拥有1/5人口的国家,让十几亿人民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这是北京申奥的理由和目标,也是北京申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
 4月4日(申奥揭晓倒计时100天),北京奥申委提出了4月4日为全国支持北京申奥统一行动日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积极响应,申奥热潮风起云涌。
 5月8日,全球华人支持北京申奥联合委员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举办了以“全球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 6月16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台北田协共同举办了“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活动。
 6月23日,美国西部华人在雄伟的居庸关举办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奥运龙——大地艺术作品展示”活动。
所有这些都是加强内部公共关系行为的体现。北京申奥中具有最高的民众支持率。95%支持北京申奥的民众和受中国奥运情绪感染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北京申奥最重要的目标公众。挪威籍国际奥委会委员乔恩·奥拉夫感慨万分地说:“北京申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中国民众的支持。”
国际:良好的公众形象
任何组织的发展和成功都有赖于良好的公众环境,都需要得到公众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北京奥申委吸取了悉尼申奥的成功经验,“不要光自己说,更要让人家看”。不仅做好国内动员,而且花大力气做好国际宣传。
北京奥申委主动与西方媒体广泛接触,邀请外国记者来华访问,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2001年2月21日,以海因·维尔布鲁根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对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维尔布鲁根说:“评估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北京申办奥
运会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北京奥申委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7月13日北京申奥团陈述报告一结束,立刻就有各国奥委会委员轮番提问,涉及环境、场地、语言、运动设施、反兴奋剂、资金盈余等问题。正如北京申奥代表团助理所说:“提问多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对北京特别关注,很想知道详细情况。”
2001年6月12日,北京奥申委派代表参加了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国家奥委会联合会第9次大会。6月23日晚上,古老的紫禁城飘荡起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激昂高亢的歌声,全世界都为这种中西文化合壁之美而赞叹,这是一个难眠的“6·23”奥林匹克之夜。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申奥代表团顾问的何振梁,从2001年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他就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这些都是为发展外部公共关系而做的努力。
2001年7月13日,李岚清副总理代表北京申奥代表团陈述时庄严承诺:“如果此次奥运会发生盈余,我们将用它来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友谊基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如果发生赤字,将由中国政府承担。”这不仅增强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对北京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信心,而且激发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对中国的好感和敬意。
北京在申奥投票第二轮就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出,其中很多票源自亚非拉国家。因为中国政府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这些国家中的部分国家的体育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承诺用奥运会所得来发展这些国家的体育事业,这些国家虽然不大,影响力有限,但在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中却享有平等投票权。中国奥申委的这一系列举措,使这些国家的成员们大为感动,所以支持北京申奥也就成了理所当然。正由于中国有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才确保了北京申奥的成功。
北京申奥的案例是政府公关的一个成功案例。一年之后,上海申博成功无疑也得意于这个案例的许多成功经验。它对于我们以后申请或组织一些国际性活动将长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