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我们家几代人是农民,我打心眼里喜欢农民。小时候,跟爸妈下地干活,火辣辣的太阳晒着,脊背被燎得生疼,但就是喜欢那种流汗的的感觉。咱农民真的是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是堂堂正正不怕苦不怕累的好汉。农民生来便有着这种勤劳朴实的品格。他们唯一的资本便是土地。因此,他们总是勤勤恳地细细地耕耘着他们脚下的土地,那片生他们杨他们养他们的土地。一年四季,在田野中都可以看家他们的身影,即使没有农活,看着这样的土地,他们的心里踏实欢喜。雨过天晴的时候,我总爱穿着高统的雨鞋,去田里玩儿,那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融贯我的全身,让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觉得舒畅。而这时,我总会遇上几个戴草帽的老人。“娃崽,你不要到处乱踮,当心跌跤。”他们一面嘱咐着我,一面眯缝着眼睛瞧着远方。远方是一片连成一片的绿油油的麦苗,他们是在享受麦苗拔节的声音。他们有着愿望实现的欣喜。是的,他们的愿望永远是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大,那么朴实又那么奢侈。他们所要的是天公赏赐的甘霖雨露。他们在心里永远干年老天的厚德。这是他们忠实的信仰。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不去幻想天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他们是吃五谷杂粮,饮井里之长大的,他们的肠胃是受不了那些大鱼大肉的。冬天早晨,有一碗热乎乎的棒子面粥或一碗红薯饭,他们吃的胜过你一大清早在街头吃得烧饭夹鸡蛋;晚上有一盅烧酒,有个热炕头,他们会觉得这是天上人间。过的就是着热乎劲儿。在城市生活的人早晨喜欢睡懒觉,让孩子们上街吃早饭。农民是看不惯这些的,他们会早早地起来,把饭做好,然孩子吃的暖暖和和地去上学,这是他们心理的骄傲。农民最好客。村里来个外地做买卖的人,到了午饭的时候,他们一定要留那人吃饭的。那样的热情是你无法拒绝地,我想仅仅是一顿普普通通的农家饭,也会让他们温暖一生。离开这个地方,心里留有温馨的回忆。如果村里谁家孩子的大人不在家,而孩子在门外,他们一定要把孩子领到家里来的。小时候,我便常常被款待。阿婆地给你饭,你不接,是要挨说的。“这娃崽,你不尝尝,你娘做的没我做的好吃!有福不知享啊!”优势,我便拿一块烤红薯跑出来,因为不好意思。农民,我一直认为这是两个温暖人心的字眼。我的身上流淌的是农民的血液,我是农民的儿子。有时候,在夜里常会做梦而笑得醒过来,梦境是这样的“我扛着锄头,在田里劳动,头上两只知更鸟飞过,忽然间,田里的庄稼成了黄澄澄的一片,像金子的海洋……”这是真的,并不是我矫情!(
陈奂生的形象,像大多数的农民一样,辛苦诚实,患得患失。我很佩服高晓声驾驭农村题材的能力,在其中我仿佛看到许多朴实的,又有些畏缩的农人们 。其次是无论剧作家还是小说家总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文章读来有趣,令人掩卷深思,品咂玩味。
谈及文字,就容易想到炼字,传神的文字可以为文章起到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开篇“悠悠”二字就极为精准。“悠悠”至少在三个方面道出陈奂生的状态。首先是行为行动上,他不担心路途遥远,因为他个儿高,腿长,三十里的路,竟经不起他一走;其次是精神上的“悠悠”,他上城卖油绳,是不担心卖得完与卖不完的,他只是个老实人,不投机倒把,靠自己一点手艺,赚几个活钱。这让人感到一种农民特有的精神,在经历无可奈何的创伤之后,没有任何的怨言,好机会降临的时候,也从不便得更加投机取巧,只是老老实实的争取让生活减轻些负重。他们的精神总是显出惊人的韧度,他们总有这样磨折不垮的精神。他们不善言谈,甚于木纳,却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殷实的生活和简单的幸福,看夕阳染红云朵,看朝霞玫瑰色的容颜,然后老去。“悠悠”不至是悠闲的甚至是那种说不清是自来就有或后天形成的心理,这种状态大概与土地有关。
然后是文章的深意。迟子建有篇“西街魂儿”参悟许多时候,才看到一丝人性,而老舍的“歪毛儿”是怎样也觅不透彻。“陈奂生上城”确要表现出农民上城的生活,很写实。陈奂生的表现是放在哪一个农民身上都极有可能表现出来的东西,而“西街魂儿”就是很个别的现象,是对人性的诘问。“歪毛儿”则是极富象征之意味,白人禄的病不是病,是看到了别人的病态而以为自己病的扭曲,直指内心是令人畏惧,也是令人赞叹的精神。陈奂生是大众化的人物,作者对他的描写也是尽量让他融于大众的,否则,就不会有他的思维不敏捷,他的记忆不精准,他的风格不突出。他最后是神气了,但那几乎是一种令人觉得可笑的神气。不过想想,也便明白这是不可笑,甚至眼中充满泪光。既然辛苦挣来的钱已经不能挽回,又何不如找一些借口来壮门面。我看到一个农民,不,甚至使许多农人他们心里那点残留的可怜可笑的幻想与心里。
其实,那些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来自于这些看起来令人轻蔑的幻想,我不知 道这些竟是以抵抗生活的重压。
简介:
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的《小说月报》上,是高晓声写的陈奂生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1982年,小说被拍成了同名电影,陈奂生的形象成为改革时代,一个永远抹不去的典型印记。 另有根据小说改变的同名故事片《陈奂生上城》。
作者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收田财》、《走上新路》、《解约》、《不幸》、《陈奂生上城》、《79小说集》、《高晓声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声1983年小说集》、《高晓声1984年小说集》、《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