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别及方法?

2024-12-22 13:09: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操作方法上的区别: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方法:大幅度调降法定存款准备率、大幅度调降央行再贴现利率、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如人行入市做回购放出资金)。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操作方法: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二、原理上的区别: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应量较多地超过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三、政策前提上的区别: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这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紧缩货币的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紧缩性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货币政策

回答2:

二者在政策的前提、原理、方法的区别:

1、政策的前提不同: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这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紧缩货币的政策。

2、原理不同: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应量较多地超过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方法不同: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方法:大幅度调降法定存款准备率、大幅度调降央行再贴现利率、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如人行入市做回购放出资金)。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方法: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紧缩性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货币政策

回答3: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区别:

  1.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2.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方法:

  1.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2.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回答4: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息率,降低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息率,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拓展资料

扩张性货币政策

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紧缩性货币政策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这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紧缩货币的政策。

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利率升高,从而达到减少投资,压缩需求的目的。总需求的下降,会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降低通货膨胀率。

参考资料

紧缩性货币政策——百度百科

扩张性货币政策——百度百科

回答5: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的一种,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这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紧缩货币的政策。
拓展资料
1.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被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与商业银行体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货币发行(M)与央行担保的银行债务(存款准备金,R)。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2.由于以前货币理论的不完善,对于货币本质认识的错误,人们未区分货币与存款货币,而后者是前者在市场中运动流通产生的,两者差别犹如“人”与“人次”的差异。基础货币实际上包含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概念,是一个过时的,错误的概念。
3.由于过去经济学家并未认识货币的本质,无法给出精准的货币定义,因而人们通常混淆货币与存款货币。
4.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学术界都普遍将M1,M2等货币统计数字归结于央行的“供应”,而事实上M1,M2中的非发行部分,是由于货币在市场中流通,在银行系统中反映的统计数字,是市场内生的“表观货币”,并不是央行“供应”的。
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2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
6.这一概念错误地将两种不同形态的货币加总在一起(静态货币数与流通后多次重复的统计数),对于整个货币银行学,例如货币的流通速度,内生外生,中性非中性等相关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