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为什么叫楠溪江

2024-12-03 02:12: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因为盛产楠木的永嘉有条江。

楠溪江流域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开发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

楠溪江,战国时期曾是独流入海河流,现代是瓯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永嘉县西北与仙居县交界的黄里坑东(一说永嘉县溪下乡罗垟岭西侧,当是一处。),源头海拔840米(一说源头海拔1192米),形成地表水流海拔1030米,南流至邵坑。

折东南流经白岩、南岩至溪口,左纳发源于仙居、永嘉、黄岩三县边界大寺基的岩坦溪,南流至铁坑,折东流经鲍江至福佑,左纳张溪折南流至港头,左纳东皋溪西南流经岩头、石柱至渠山坦下,右纳小楠溪后始称楠溪江,河道蜿蜒南流经古庙口、峙口、至永嘉县城(上塘镇),续蜿蜒南流经黄田至永嘉县瓯北镇清水埠注入瓯江。

回答2:

以下是楠溪江这个名字的历史及由来
===============================
楠溪江原名南溪,曾名瓯水。南溪因溪水发源于括苍山脉永(嘉)、仙(居)、黄(岩)、缙(云)交界处,向南流注瓯江(今名)得名。周文玉先生率部博览古籍经史,深入考证碑帖诗文等,发现明代以前关于“南溪”两字的记述颇多,举其要者有几:
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太平寰宇记》“石室条”:南溪入一百二十里,有石室,可坐千人。
二、《二十五史·元史·石天禄传》:至元十五年,戍守温州管军总管石兴祖出兵围剿林大年“斩首千余级,招辑南溪山寨归农者三万余户。”
三、明《万历府志》记永嘉县版图四至:北至南溪箬岭300里,为台州府仙居县界。
四、明《万历府志·建置篇》:南溪税课司,在三十四都。(案:三十四都在今罗浮、黄田一带。)
五、碑志:《金宗儒墓志》、《汪芮墓志铭》等。
六、诗文:宋林一龙《大箬岩记》、宋潘希白《入南溪诗》、宋戴养伯《南溪暮春》、宋李辕《题叶叔亨南溪耕隐诗》、明蓟过庭《游小箬岩序》等。
七、青田高岗《王氏家谱》载:(王十朋曾孙)宏佑自乐清迁南溪。(宏佑三世孙)子元,明洪武元年自南溪迁青田高岗,为高岗第一世。
从字面上理解,不知情的人往往把楠溪江错误地理解为:盛产楠木的永嘉有条江,它既叫溪又叫江,阔的地方叫江,窄的地方叫溪。下面阐释楠溪江名称由来及演变过程,以期更清楚地认识楠溪江。
1、在晋朝以前,楠溪江曾名瓯水。郑缉之《永嘉郡》载:“瓯水,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清朴学大学孙诒让注释:“瓯水盖即今楠溪,入江即谓入永宁江。”
瓯字从瓦,瓯即中间低边缘高的陶器。永嘉县古称东瓯,早先为瓯越先民所居住,他们擅长制造陶器,在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晋朝以前,永嘉罗东芦湾的小坟山、箬隆后背山、芦田的殿岭山、夏甓山、赤头山、启灶及黄田、江北罗浮等地就遍布瓯窑窑址,且楠溪的上游岩头、港头、鲤溪一带也是窑址密集区。而古时郡城一带水域面积远远大于现在的水域面积,相传人们把青田温溪以下水域都看成海。相传容成子在华盖山上修炼,也有四周皆海之说。这一点可以从光绪县志罗浮双塔图版画,双塔位于水中,得到佐证。楠溪这条河流是郡城附近水域看到的一条较大的河流,水以地名,取名瓯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2、从瓯水改称南溪与文化断代现象有关。楠溪的现在汉族居民的祖先自南朝、唐朝、宋朝迁入,绝大部分从中原或中原经福建转迁而来的。历史上曾有过汉人对瓯越先民剿灭及同化,以及东瓯王国举国内迁等,文史方面的断代现象难免出现对山川地名的重新命名。
3、据周文玉先生考证,把南溪写成枏溪者,首推南宋叶适(1150-1223)。叶适在《中塘梅林》诗中说:“上下三塘间,萦带十余里。”梅可入药、和羹、点茶,梅花可供观赏,一时得以广种。当时梅林之盛,岂止十余里,三百里南溪处处是梅林,直至现在,梅坦的梅树坑尚有古梅桩十余株。也许当时也算一股风现象,如果古时候的人也像现代人一样开窍的话,或许还会搞综合开发,搞沿江带或低山、矮山带的什么基地,做呈子要求官府立项拨银子。叶适写了《中塘梅林》后意犹未尽,又作了《余倾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诗。在诗中他毫不掩饰地说:“惜哉见之晚,重寻畏凋年。一省三叹息,十步九折旋。”他因对梅情有独钟,认为南溪应该有个能体现梅为特点的好名字。如果直呼为“梅溪”,则有违老百姓的习惯,不易被人接受。笔者从另一方面看,状元王十朋(1112—1171)的故里左原(现在的乐清梅溪村)与之一山之隔。王十朋以村居之溪为名自号梅溪野人,辟梅溪书馆,建梅溪桥,著《梅溪文集》,一时传为梅溪盛事,梅溪之名可谓大矣。此时若把“南溪”改成“梅溪”,岂非拾人牙慧,冒犯先尊?思之再三,叶适决定以“枏”代“南”, 改“南溪”为“枏溪”。 枏者,梅也(《说文解字》)。叶适写的李仲举墓志铭上最早出现关于“枏溪”提法的记载:李伯钧,字仲举,枏溪人……叶适这一改改得巧妙,以后仿效者日众。在明以后,尽管有些官方文献上仍称“南溪”,但各种府志、县志(如《浙江水陆道里记》)也陆续改称南溪为枏溪。
据楠溪江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张宗钦先生考证,“柟”及其异体字“枏”与“梅”字义同音不同,而与楠木的“楠”则音同义不同。《康熙字典》云:柟或作枏,俗作楠非也。到了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柟”、“枏”作为“楠”的异体字处理统归“楠”字。张先生在这方面有独到见解,在《梅溪琐话》里讲得很详细,但他下定义“楠溪者,梅溪也”,这似乎仅是今人的推测,值得后学者商榷。
把柟溪写成楠溪的,较早的要算明英宗时的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国史总裁黄淮了。他有“楠溪山水之会曰岭头,著姓潘叔轩氏世居焉”之句。
关于南溪演变到枏溪,不排除以讹传讹或有人认为南溪树木茂密,南字从木的可能。
4、在楠溪民间,凡是舴艋船开得上的溪流就习惯被称为港,而停泊船只、装卸货物、渡人的地方称埠。在本世纪50年代,楠溪的舴艋船有900多艘,运输能力达2000多吨,自然这段时间称港、埠的地方多。如大港——楠溪主河道,也称楠溪港,大源港、小源港——楠溪大小两源,岩坦港——岩坦附近这段溪,鹤盛港——鹤盛溪,东港——珍溪,等等。而较小的、舴艋船无法驶进去的如横坑溪、档溪就不见得有人称港了。船埠头有清水埠、兆潭埠、小港埠、沙埠、石埠头,沿流到处是埠。有什么根据说楠溪称溪是港而不是江呢?这一点可从楠溪人的读音中辨别。楠溪话中“江”、“港”谐音,但“江”念平声,“港”念上声(这种声调在普通话中归派第二、第三声,而楠溪话丝毫没变,像语言化石一样保留下来。楠溪人谦称自己的话是“土话”,谁能肯定这土话就不是唐宋或更古老时期的一种官话?)下面是楠溪人的对话:
——人客哪条港脉的,听口音你是鹤盛港的吧?
——毋瞒你讲表兄,佤屋里港潭生碎,是青潭背的哇。
如果把这对话中的“港”念成“江”,一定会被楠溪人怀疑声带有毛病。
把“楠溪港”的口头叫法形成文字的时候,也许就与“楠溪江”混淆起来了,类似的如“港头”写成“江头”等。
从光绪县志的地图上可以看到楠溪江口的位置标有“枏溪港”、“枏溪港口”字样。1973年的永嘉地图已有楠溪江名称出现。官方把楠溪写成楠溪江且具有法定意义的是本世纪80年代的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楠溪的档次,以有利于开发楠溪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官方最早关于楠溪江的记载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政(1985)69号文件:“将大若岩——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本世纪80年代在编纂《永嘉地名志》时也出现过争议。据潘明星先生、金成康先生主要编纂者说,当时就曾有入江为溪,入海为江说,以及长度标准之争;还有过溪字后面加江是否画蛇添足的质疑。但不管怎么说溪指山间流水,小河沟,江指大河流,为顺应旅游开发之潮流,楠溪就被冠以楠溪江的堂皇之名。
此后,文人学士们也提出过许多质疑、假设,并且后来由“楠溪”字面上又产生一种误解:既然不是出产楠木的溪,那该是出产楠竹(毛竹)的溪吧?楠溪现在不见楠木,而楠竹仅是毛竹的学名,楠溪人口头说的是毛竹或茅竹。以楠木或楠竹命名只是字面上的前理解,是楠字的先入之见,似乎从未有人找到其它佐证资料。其实,古人取名大都讲究质朴、易懂,今人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河流以地域或流向名命的很普遍,永嘉境内另一条较大河流也就叫西溪。
========================================
综上,从现有文字记载考证,楠溪江名称(指形成文字的)的演变过程是:瓯水—→南溪—→柟(枏)溪—→楠溪—→楠溪港—→楠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