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A
韩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广东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
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古书院为“惠潮嘉师范学堂”,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是目前粤东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师范院校。学院于200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一个世纪的师范教育中形成了“勤教力学,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
学院现有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政法学院、中文、外语、物理、体育、化学、生物、音乐、美术、教育系等11个院、系和大学英语、公共体育等2个公共教研部。设置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技术学等27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非师范专业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设有潮学研究所、韩愈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粤东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环境化学应用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中心等教学辅助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近670多人,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40%和35%,还外聘包括著名汉学家饶宗颐等教授15人。2003年全日制在校生达7300多人,夜大学和函授大学等成人教育学员7000多人。学院于2000年开始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院2005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将达到12000人。
学院占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校园环绕韩山, 面临韩江, 毗邻韩文公祠、慧如公园、神奇果园、泰佛殿等旅游胜地。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拥有50多个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图书馆总面积28800平方米,藏书60多万册,中外期刊1800多种, 实现电脑化管理,拥有可供读者光盘阅览和普通阅览的座位2500多个。校园网接入国际互联网,覆盖整个校园,信息交流方便快捷,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
学院建有2个标准田径场和体操馆、篮球馆、排球场、风雨操场、 游泳池及体育综合训练馆等一大批设施先进、器材齐全的体育场馆,为教学、训练、竞赛和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设备先进、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宿舍及各种设施齐全的后勤生活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
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总体质量好,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思想牢固,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从师任教能力。2003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9.24%,在全省高等院校中排行第二。
历史沿革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湘子桥东韩山之麓,屹立着一所气势雄伟、风光秀丽的学府——韩山师范学院。这所古老而又新型的学府,是广东省创办最早历史最长的师范学校。
“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匾以韩山。”韩 师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韩山书院,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办书院。院址多有变迁,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南侧,延续至今。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师范学堂章程》颁行后,我国开始有了师范教育专门机构,韩山书院遂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成为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师范学校。以后,校名相继称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韩山师范学校等,一直是中等师范学校,抗战内迁揭阳敌后山区时曾兼办过初、高中。新中国成立后,韩师迅速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办学规模扩大至在校生1200多人。1958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调整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12月复办专科,成为省属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高等本科师范学院。1998年4月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韩山书院历史上一再迁徙,屡经兴废。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刘希仁捐俸修潮湿残破的院舍。不久,书院废。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书庄(原韩山书院旧址)及所附韩祠,经战乱,亭院无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总管王用文重建,又称“韩山书院”,祀孔子及诸贤,又以韩祠附。
至顺二年(1331年)因“营缮多缺”,总官王允恭令城南书院长陈文子“撤旧构而新之”,历时四个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临川吴澄撰《潮州路韩山书院记》,记载书院落成盛事,碑记现存于潮州西湖公园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韩山书院地毁于火灾,韩祠也随之废。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韩祠左侧的明代御史蔡梦悦祠重建书院。就坊址建构大门,改称“昌黎书院”,题其堂为“原道堂”。康熙年间立《昌黎书院碑记》,现存于韩山师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龙为霖沿旧址扩建,翌年三月完工,复称“韩山书院”。现有雍正年间立《韩山书院碑记》存于韩山师院。
光绪廿九年(1903年)呈准立案,改“韩山书院”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古书院历史从此宣告结束。惠潮嘉师范学堂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养师资的新式学堂之一。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1年改“惠潮嘉师范学堂”为“广东省惠潮梅师范学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二师时期学校规模不断得到扩展。
1935年,改校名为“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6月潮州沦陷。韩师在日寇铁蹄踏入汕头之5月间,被迫举校迁往原揭阳县古沟乡尾寨。当时韩师是潮汕地区“硕果仅存的一所省立中学”。1944年下半年,因战火燃近,韩师又辗转迁往地处大北山区的原揭阳县灰寨乡下舆村,借崇正小学校址办学,条件相当困难。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韩师搬回潮州原址。中学部移交金山中学。1958年秋,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汕头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惠潮梅地区招生。1963年秋,师专停办,返办为中师和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师专,校名称“韩山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称“韩山师范学院”。
韩师是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缩影,从1903年至今近百年经历了初级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专科、高等师范本科的发展过程。办学连续性这么长的师范学校,广东唯此一所,全国也很稀罕。
韩师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的爱国壮举消息传来后,潮州城的学生揭竿而起,以韩师学生罗定鼎等为首的进步学生于5月10日成立“潮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全校师生热烈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集会演讲,示威游行。1925年11月底韩师乡师科的陈府洲、黄联译、陈火齐、李志烈等人光荣入团并成立了韩师历史上的第一个共青团支部,陈府洲任团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全校师生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发表反日通电及宣言,组织反日宣传队,参加各界抗日运动。进步学生郑淳、刘斌、王亚夫等人发起组建了潮安县抗日学联,并曾出版过各种革命刊物如《罡风世界》等。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韩师师生卷入抗日救国的热潮,组织过抗敌工作团,出版抗敌工作团专号《韩山》,出版过号召抗日、评论时政的《烽火》和抗战教育专号等刊物。韩师内迁揭阳古沟村时,学生中地下党党员张开明、詹益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革命活动,配合当地的党组织工作,并开展学生起来和反动的训导主任和舍监作斗争。1948年至1949年5月,一批革命学生先后投奔凤凰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闽粤赣边纵第四支队的武装斗争,迎接和配合大军南下解放粤东地区,有的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血奋战,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道发自然
顺心顺意
2A
3A
都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