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故事!!!越多越完整越好!!!谢谢

2025-01-26 03:39:2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的文化历经了几千年大浪淘沙,语言文字从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径庭的革新,发展到我们这代,古典文学几乎要退出欣赏的舞台。最尴尬的莫过于,当你精心所创的格律作品却无人识得,也没人欣赏。于是我别出心裁,写了些新声新韵的诗词,没曾想反倒有人乐意捧读,相询何因,答曰:易懂!尽管偏离了格律和平仄的轨道,但因为有了观众,有了读者,甚至画值也似乎有了些许提高,再加上用词没有了太多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任马驰骋,便也就坦坦然而为之。
  久而久之,心里记着的一些前人的诗呀词呀都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些张冠李戴的笑话,或许经历过些沧桑吧,唯独对一些格调忧郁的古典诗词作品却记忆犹新,或许凄婉的用词容易引起共鸣,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对我有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总之,我比较偏爱那种哀怨、刻骨的格调。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尤为令我百读不厌!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善诗文,尤以词著称,是婉约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乱离、贫困、孤单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创作风格变得忧郁、凄戚、憔愁)声声慢是词牌名,又名《胜胜慢》。为双调(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属仄韵体。
  这首词是她南渡后独处异境,因为背井离乡,饱尝忧患,国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词以冷清凄戚为基调,围绕一个“愁”展开。上半阙用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已的孤单和凄凉,下半阙词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学不能施展,理想成为泡影。社会动乱,山河破碎,丈夫又离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词中叙写寒冷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凄凉图,一个愁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可感可触的冷凝的诗意。或许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我以为凄然寡欢、惨淡抑郁的心情已跃然于纸,最后又归结在一个“愁”字上,集中鲜明地点明了题旨。
  这首词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语新言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笔妙语,风格顿挫凄婉,堪称一代绝唱!尤其是词中所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字字珠玑,字字传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动,手法独特,铿锵有力!字字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
  当然,词人并不是无端地写“愁”,之所以“愁”,一是国破家亡;二是年迈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异乡。这首词伊始的十四个叠字表达的多半就是这种复杂伤感的情感。恍惚中疑是丈夫在身边,而“寻寻觅觅”终未见,环顾四周,顿觉空寂孤独,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回首往事,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缘何不会有“凄凄惨惨”之叹?愁肠百结,悲从心起,无人诉说,唯有独自一人“戚戚”泪下!这种出神入化地运用叠字,不但使声情并茂,一泻而下,而且又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谓一举皆妙。
  此外,在寥寥几语中,竟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由“怎敌他晚来风急”,到“如今有谁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层层深入,句句点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寻觅故国、傲世不屈的品质。这种精堪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作中别具一格,实为罕见!我曾想,以现代的语言文字,要把一个晚年孤苦伶仃的词人,和这种惨怛愁痛的心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般,仅短短的几语便表达得如此完美彻底,我以为也许无法做到!这或许也是我喜好古典诗词的另一种原故,也是喜读《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的又一原故吧!

回答2:

在作者如林、名家辈出的我国古代文坛上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她以词闻名也工诗、善文、并有词论流传。李清照出生于名流书香门第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一对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本可白头偕老长作学问但命运多舛婚后不久赵明诚出守莱州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从此颠沛流离孤零零地走完了她的后半生。读罢李清照的词作字里行间浸透了一个“愁”字国破家亡之愁夫妻生离死别之愁成了李清照词的主题。 深闺锁“愁”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在山东济南府柳絮泉畔一座朱门粉墙的大院里其父李格非系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后曾任郓州教授、太学博士、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等。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为“后四学士”著作颇丰。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为神宗时宰相之女李清照与秦桧的夫人王氏是表姐妹如此家庭使李清照的命运定格于闺阁之中。应该说在未嫁赵明诚之前闺房是锁不住李清照的从读书、习字、学画到荡秋千、出游、“打马”少年时代的李清照无疑是一位无忧无虑的乐天派在她的小令《点绛唇·蹴罢秋千》和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闺门闲暇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守自此李清照闺房紧闭离情缠绕落墨皆泪满纸是愁。送别赵明诚李清照有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是李清照闺阁言愁词的杰作。上阙通过室内器物及人为举止情态的描写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阙尽情诉说风神摇曳。全词上隐下显跌宕曲折极力渲染不忍离别的愁苦状。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愁”是通过在深闺中睹物所思展现出来的。李清照的词绝大多数缘起闺房由身处闺房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来托起那一片片情愁。 以景衬“愁” 李清照将自己紧锁在闺阁之中同时也将自己紧锁在忧愁感伤之中但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又岂是一个“锁”字了得。李清照词“愁”的表达还溢于春秋时令和花草树木之中“春风”、“秋雨”、“海棠”、“红梅”、“白菊”、“牡丹”、“黄花”、“柳枝”、“芭蕉”、“梧桐”是李清照“帘”外世界的寄托。女词人身居帘内愁满闺阁女词人目极窗外一怀愁绪又上心头。这类缘情布景借景衬愁的词在李清照笔下很多笔者以为情景相衬最佳的莫过于《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女词人笔下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组成了一幅凄凉的图画而这幅图画与那独立垂帘之下的弱女子相映其凄凉之感跃然纸上字字令人潸然。李清照词在运用以景衬愁的表达方式时常常泼墨花草树木或自喻或对比把个“愁”字写活了。在《行香子·草际鸣蛩》中女词人以梧桐落叶衬托自己易逝的年华。“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是人间天上愁浓”。梧桐立秋开始落叶故称是“一叶知秋”的树木又是一年秋风起情愁不知升几许触景生情叹物叹时更叹人其愁不言自明。李清照词中以物比人的方法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得最妙。“离别”和“相思”导致了“愁”与“瘦”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主人相比映衬以黄花之瘦衬自己之瘦其生命似乎已与黄花合而为一。难怪清代学者谭莹在《古今词辨》中说“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 借酒浇“愁”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关酒的作品数不胜数似乎中国古代的骚人墨客大都和酒结下的不解之缘。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乃狂饮狂写之辈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辛弃疾等都是酒中之仙诗中之杰。然而作为一名女词人李清照词中言酒我以为大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李清照乃山东济南人齐人自古以好饮酒著称李清照所生活的环境饮酒氛围浓郁自然会使之有所感染其二是自古以来的诗人都把酒作为解忧取乐之灵丹妙药李清照的身世遭遇使她更需要从饮酒之乐中去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李清照词中写酒的有10余首但几乎每一首中的“酒”都连带着一个或隐或现的“愁”。如《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女主人愁绪满怀饮酒未酣已成醉人可谓酒未醉人人先醉。女主人与心上人在梦中相见她欣喜若狂不觉惊破了美梦醒来一看她孑然一身空对红烛有道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寄梦托“愁” 深闺索居的苦况使李清照不得不借酒浇愁同时也不得不寄梦托愁。李清照词中的寄梦托“愁”主要用两种方式体现一是直接抒写梦境使睡梦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残酷形成对比从而让读者更加体味到女词人梦醒之后的无限愁绪。如《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扌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女主人因愁而“沉醉”因“梦远”而兴奋因“熏破”梦而愤怒。残梅清冽的芳香使词人梦醒在睡梦中与丈夫返回北国故乡的希望落空了更激起了词人的万千愁绪李清照词寄梦托愁的另一种形式是纯粹描写一个天上的故事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行香子·草际鸣蛩》词人便是以“七夕”牛女相会的故事为寄托表现了她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作者通过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表达了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总之在万般寂寞惆怅之中只有虚无缥渺的梦境才能给李清照这位旷代才女以一丝淡淡的慰籍。

回答3: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回答4:

李清照这次第!怎么说呢、这要高深的人才会明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