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并非泛指妃嫔,汉制最初“妃”有亚后之名。这里是唐朝后宫四夫人的专属称号,只有四夫人方可称为某妃,四夫人都有资格直升递补皇后位,而唐朝的淑妃递补为皇后的成例尤为明显,颇令人生疑。其他品级都有相应的专属称谓比如某昭仪,某才人等。但是杨妃究竟是四夫人中的哪个封号,则无史料进一步证明。目前有明确封号的四夫人分别是韦贵妃(墓志言贞观元年封)、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燕贤妃(墓志言贞观十七年后封德妃)、郑贤妃(晋升时间不明,有人推测是递补燕妃)、徐贤妃(徐惠,高宗追封,但在昭陵陪葬单中依旧称为才人)。除此之外没有明确封号的四夫人剩下了杨妃、阴妃二人。另外由于存在妃嫔如未生育可能被史书遗忘的情况,至于贞观年间是否还有其它的四夫人,我们不得而知。
复杂的晋封结果和史料的模棱两可产生了诸多关于杨妃封号的争议。其中观点之一认为杨妃是四夫人中的淑妃,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占相当一部分,因为这样四夫人的封号似乎没有矛盾了,分别是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贤妃。但实际上这个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法解释杨贵妃如何越级晋升或与其他嫔妃冲突,可以用七人做四个位子排列组合;还有许多人认为杨妃早丧,因此封号为追封,所以可能是任何一个,这样与晋封的实际情况不存在任何矛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杨贵妃原是四夫人之一后追封为贵妃也顺理成章,但是史料只字未写李恪等人的孝悌是硬伤之一。比如大刘良娣早丧就提到其子燕王每至母亲忌日便哭泣等孝悌举动,在举孝廉制度还有余威的隋唐时期孝悌是个人人品的集中表现,因为孝名有人都可以直接推荐做官,而在李恪与李愔列传均未提到其孝悌则令人疑惑。也有人认为,如唐睿宗时崔贵妃和豆卢贵妃例,豆卢贵妃因出内未住宫内,崔氏可能是追封。
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杨妃和杨贵妃是一人,这些人认为史料一般在同一章存在的相同品级妃嫔都以“大小”区分。比如隋朝的大刘良娣(早丧)和小刘良娣,唐朝李渊后宫的大杨嫔和小杨嫔等;而太宗后妃奇特的是只以杨妃统称之,而史学界一般认为在史书的同一篇记载内称呼一致的大多是同一人,此说法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因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双贵妃并存与已知的后宫制度资料若有冲突;而如果是死后追封那就要证明杨贵妃去世早于儿子李福,这样在儿子的墓志上才会写上其母最后的封号。但李福的墓志上没有明确写孝悌,孝悌作为一个皇子的重要方面不出现在墓志上比较蹊跷,且赵王福墓志上明言“王,杨贵妃所生”,而非“赠贵妃杨氏”。所以有专家认为杨贵妃是死在李福之后。因此我们只能确定的是杨妃是唐太宗的四夫人,品阶正一品,其余不详。
在唐朝不仅仅是四妃可以称“妃”,也可以泛指后宫大部分的嫔妃,比如唐玄宗的武贤仪(武惠妃的堂姐妹),虽然不是四妃之一,但是也被称为“小武妃”。
另外唐太宗的杨贵妃很明显是追赠的,因为唐朝后宫有明文规定四妃各一人,九嫔各一人,不存在并立两位贵妃的情况。
而且杨贵妃是死在赵王李福之前,不然李福的墓志上不会写明杨贵妃这个追封的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