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积累了哪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着写

2024-12-26 22:47: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世间事物就是此消彼长。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哲理】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回答2: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11、人间有味是清欢。____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14、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____苏轼《和董传留别》
1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____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6、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1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回答3:

还积累了哪些关于生死的名言诗句?写一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关人生哲理对待生死的古诗句?
  1、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原文出处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