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是要分情况的,不是所有同学聚会都可以带家属的。
同学聚会绝非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她是需要用心去策划和组织,因为这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需要维护的情感,人生并不是拥有很多10年,20年,30年......难得相见,每一次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学聚会最终是要留给大家珍贵的,美好的回忆空间......回忆的时候只有感动,只有憧憬,没有遗憾。
同学们团聚在一起,记忆深处寻觅着熟悉的快乐的感觉,曾经在校园里的一切渐渐清晰。勾起回忆的是我们共室听课专注的感觉,一起并肩行走说笑的神情,运动场上追逐的身影,点点滴滴的回忆,露出欢颜的微笑。记得言传身教老师的容貌,依稀记得校园里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给了我们多少凉爽期待的回忆,落叶年年一层层,送走了多少欢聚的同学们。
所以要分这三种情况。
1、聚会带有特定任务。譬如筹款帮助母校基建、筹款慰问老师等等,带家属增加额外负担,不带家属为宜。
2、聚会组织特定活动。譬如校庆、特定会议等特定活动,带家属会打破组织者各方面计划,影响活动的严肃性及活动正常进行,不带家属为宜。
3、婚庆、寿宴、喜迁等各种酒宴,是否带家属要根据主人的邀约确定。
老公大学同学聚会,不知谁提出了带家属,并很快得到大家伙的一致同意。于是这个新年,本人将荣幸地作为家属与老公的同学们同行同乐。之所以觉得“荣幸”,那是因为同学聚会带家属在国内不仅不流行,而且得到许多人的抵制和坚决反对。反对带家属,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有家属参加会让同学不自在;而私底下的理由自不必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在这个不荤不成宴的社会,同学之间哪怕曾有过那么一点儿眉来眼去,这时候也会被揪出来,逼着喝交杯酒跳贴面舞,好像不弄假成真就枉聚了这个会似的,而被“揪”出来的人,多半也乐得放肆一回,亦真亦假地去娱乐大家满足大家。这样的场合,废话,当然“家属不宜”了。
改革开放30年,国人的开放程度和对开放的包容程度已经大大赶超西方,让西方世界自叹不如了。曾以为美国人不重视婚姻,不重视家庭,去过两次之后才惊觉,不重视婚姻不看重家庭的不是人家是我们!在美国,但凡公司聚会、同学聚会、校友聚会,几乎可以想得起名目的聚会,带家属或恋人参加那都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节假日,家人那是一定要在一起过的,不管夫妻的哪一方受邀,另一方必定也在被邀之列,不会有人愚蠢到在本该举家团圆的日子把人拆散而遭唾骂。譬如咱家小朋友小两口,不论哪一方聚会,从来都是同进同出,双方的同学圈朋友圈彼此都熟悉得很,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
美国人夫妻婚前也都有各自的小圈子,婚后,不,应该是建立恋爱关系后,就渐渐地合并为一个大圈子,朋友共享了。不仅聚会,毕业典礼,表彰大会,公司尾牙,许多可以让家属感到自豪的场合,家属都会被隆重邀请到场,分享家人的光荣和快乐。想起“维稳”这个词,明明可以很简单,很生活,很容易就做到的,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政治词汇呢。不谈政治,只弱弱地建议,就算非要坚持“家属不宜”的聚会,也请至少不要在本该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举行。
当然是不带了,你带上他们大家都玩得不开心,不自在,而且同学就是怀旧,他们体会不到,肯定不会认同,为了家庭的和睦,你更应该告诉他们别去,如果你的家人不能理解,那么你就别去参加聚会,这是我的个人建议。21世纪以来,同学聚会服务的缩影已经在世界的很多角落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中国内地是从2008年便是开始了聚会经济的分析,截至到2012年底,涉及聚会经济的年花费就高达10亿人民币以上,我国早从2000年出便是有了相关专业的聚会组织服务机构,其中以北京"同窗汇"为代表,在初期的时候便受到了北京电台独家采访报道。
有的人说聚会能带,毕竟是自己家属,带来参加聚会和大家一起回顾自己的青春,分享旧时光的趣事未免不可。也有其他人说最好不带既然是同学聚会,带了家属总是难免处处要顾着,家属在一边被冷落了,多少有点不爽…大人还好,如果是孩子的话少不了操心!自己玩的不尽兴还累。依合肥旧时光老友会从事多年同学聚会的丰富经验来看,有一个同学聚会两全其美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即可以带家属又不影响我们同学聚会的效果,还可以让家属感觉不虚此行。合肥旧时光老友会给大家策划同学聚会议程的时候,将重要活动安排在第二天,家属参加了我们第一天活动,第二天我们安排家属合肥一日游,家属很开心同学聚会也很嗨。最重要的是同学聚会结束后由旧时光老友会制作的纪念册里还会有家属美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