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内政
1.1.1法制严明
诸葛亮在治理国家内政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从他制定法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制定的法律可以用有度、公正二词来形容。法律有可执行性一个关键在于不可过苛,亦不可过松。秦时法度甚严,充斥着法家思想,不近人情,死刑和残酷的肉刑甚多,而且小过则大罚,于是适得其反,不久就起义不断,如此庞大的秦王朝仅仅持续了十五年。但是过松则会造成违法行为的猖獗。诸葛亮采用依法治蜀的方式,制订了《蜀科》,同时也注重法、理并重,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可以说是法家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乱世重宽容,弛世用重典”是诸葛亮一直推崇的,也反映了他因时制法的特点。这是一种合乎民心的做法。乱时生灵涂炭,百姓的生活没有保障,则以宽法而抚之;太平年间,严法可稳定治安,有助于百姓安居乐业。
法律的制定不只是为了约束百姓,也是为了约束官僚贵族。只约束前者,会使国家风气葳蕤不振。《三国志·法正传》中记载了刘璋在川时的景象:刘璋治理蜀地,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而诸葛亮入川后是怎么做的呢?为了改变这种局势,诸葛亮便厉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理强为力行法制,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理弱的力度却要小很多,而且还制订了许多扶植农民,发展生产的政策。
历代执法人员,无一点私心的屈指可数,但诸葛亮执法却无愧可称为“公正”。《三国志》中说道:“尽忠益时者虽雠(chóu)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举例来说,诸葛亮素爱马谡之才,但在第一次北伐时,马谡临阵逃脱,使大军遭受全军覆没的危险,诸葛亮虽心怀不忍,但毅然将其斩首;王平虽然地位不及马谡,但因苦谏有功不但免去一死,而且还被提升了官职。可见在蜀国,诸葛亮的管理下,评定人的唯一标准便是有功与否,是否是官二代可以免谈。
这样严明的治理给蜀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风貌呢?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所体现: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可见诸葛亮明法治国方面堪称能臣。
可叹!可敬!试以史为鉴,世之安定岂能不依法乎?故法之制定尤为重要。而法之制定赖制法者与执法者有仁之心,严之度,勿有私心,以民为本。诸葛亮便是制法执法的典范。法明,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1.1.2亲贤远小
国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物,然而三国时期蜀国的后主刘禅却幼弱,是非观念不强,这会造成朝中风气不好,若无人重视,甚至可能重蹈东汉末年十常侍叛乱的覆辙。身为托孤重臣,身为一国之相,身为后主的相父,诸葛亮边担负起了教导刘禅的责任。诸葛亮在著名的《前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贤远小”由此而来,也成为了诸葛亮教导刘禅的准则,诸葛亮常推荐蒋琬费祎等人与刘禅。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一人担任起匡扶汉室的大任,因此常南征北战,没有空闲治国安民。朝中能治国之人,非蒋琬、费祎莫属,若想使国家安定,必要重用此等贤臣。不从国家来说,仅仅从刘禅的角度来看,亲贤远小是君子的风范,又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贤臣会使刘禅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学到治国之术。从现实来看,刘禅并没有这么做,他亲近宦官,因此后来才有了“黄皓专权”,使蜀汉政权岌岌可危,最后灭亡。可见“亲小人”的危害,亦可见诸葛亮正确的主张了。
惜哉!蜀汉之建立不易,乃众贤臣呕心沥血之功,尤其有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最终败于小人之手。然而至少可见,诸葛亮深明大义,深通交友之道,同时诸葛亮日夜不忘国家、君主,堪可为忠臣之典范。以大知小,我等交友须慎,应接近良师益友,慎查花言巧语之人,谨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方可修身成为君子。
1.1.3休士劝农
蜀被称为天府之国,在农耕方面有一定的地理优势。诸葛亮就利用这个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不但使国库丰足,也使北伐军姿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农耕的经济利益大,所以当地百姓无不努力耕种,减少了游手好闲,违法乱纪的人。随着蜀地人民生活渐渐变得富足,也就招来了更多的人口,改善了当地地广人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可见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十分显著(耕战: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战争鼓励制度)(1)。
1.1.4兴修水利
诸葛亮在汉中时,曾利用当地的地势兴修水利。(在古代,流经今四川灌县的岷江由山地进入平原,常有水灾发生。战国时,秦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的协作下,以竹笼装石堆砌成都江鱼嘴,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既调济了水量,又便利了浇灌,筑成著名的都江堰。至西汉文、景二帝时,蜀郡守文翁,又加以整修,使得工程更为完善。)诸葛亮就对都江堰进行细心的维护,维护人员达到一千二百人,还专门设立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还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诸葛亮还建了九里堤、河门堰为都江堰之辅。可知诸葛亮对此伟大工程是十分珍视与维护的。
这些水利工程都带来了哪些好处呢?《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说:“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所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兴修水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直到今天,汉中的六大名池仍在延用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 我们常读到诸葛亮南征北伐,却不知他在后方还做了如此庞大的工程,可见他思考有全面性,历来人所不及,也值得现今的我们学习。
1.1.5养兵强兵
因为有了休士劝农,军屯耕战的基础,所以蜀地的粮草丰足。利用了这些优势,诸葛亮就开始操练人马,准备北伐。在这段时间,兵精粮足,所以北伐曾取得过战略性的进展(虽然没有胜利,但是已属不易)。
以上出自我的论文,不要嫌弃哦,未经同意不许转载
1、经济:“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即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推行与民休养政策,重视手工业生产,促进了盐、铁、锦业的发展。
2、政治: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提出“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的法制原则,且执法甚严,坚持任人唯贤,吏治清明。
3、军事:重视兵器的制造和科技的发展。他亲自指导设计出适宜于山地运输的工具木牛流马,改进连弩。
就知道北伐